《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798次
概要:9、《五柳先生传》有什么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五柳先生传》的底色是朴素自然。朴素自然的思想,朴素自然的语言,朴素自然的情感,朴素自然的形象。为了朴素自然地刻画五柳先生,作者采用简练的白描一类写意的笔法,截取几个最能表现五柳先生精神所寄的横断面,粗线条地勾勒他的性情、风采和神韵,再现了一个有性格、有追求、有典型意义的文士形象。10、《五柳先生传》中所塑造的五柳先生这一人物的情趣和寄托是怎样的?具体地说,五柳先生的情趣与寄托首先是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爱书,喜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苦辣酸甜。书是五柳先生朝夕相处的挚友。魏晋之时,有的儒生步汉代儒学后尘,读书过于倚重章句训诂,钻牛角尖,使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五柳先生不学此道。他读书,不牵强附会,不深文周纳,不卖弄玄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取诚实的态度,在读懂方面下功夫,重在心领神会。一旦经过反复琢磨、苦心思考而有所见、有所得时,高兴得忘乎所以,饭也忘了吃。读书在于会意,寻求启迪。读书每有会意,才能产生思想的“升华”,获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标签:初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9、《五柳先生传》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五柳先生传》的底色是朴素自然。朴素自然的思想,朴素自然的语言,朴素自然的情感,朴素自然的形象。为了朴素自然地刻画五柳先生,作者采用简练的白描一类写意的笔法,截取几个最能表现五柳先生精神所寄的横断面,粗线条地勾勒他的性情、风采和神韵,再现了一个有性格、有追求、有典型意义的文士形象。
10、《五柳先生传》中所塑造的五柳先生这一人物的情趣和寄托是怎样的?
具体地说,五柳先生的情趣与寄托首先是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爱书,喜爱读书。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苦辣酸甜。书是五柳先生朝夕相处的挚友。魏晋之时,有的儒生步汉代儒学后尘,读书过于倚重章句训诂,钻牛角尖,使自己走进了死胡同。五柳先生不学此道。他读书,不牵强附会,不深文周纳,不卖弄玄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取诚实的态度,在读懂方面下功夫,重在心领神会。一旦经过反复琢磨、苦心思考而有所见、有所得时,高兴得忘乎所以,饭也忘了吃。读书在于会意,寻求启迪。读书每有会意,才能产生思想的“升华”,获取精神的愉悦。这是一种较高的读书境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语,是神来之笔,它活灵活现描绘出五柳先生的性情、嗜好和欢乐。另外,性嗜酒也是他的一大特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其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此处围绕一个“酒”字,一层深入一层地写了四个层次,致力刻画五柳先生“任真自得”的风采和既随和又放达的个性。家贫,不能常得,而亲朋故友常置酒来招待他。于是,相近者、相知者和相亲者常邀之解杯畅饮,他从不讲究客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又是神来之笔。尤其是“不吝情去留”一句,写活了五柳先生做人的态度及其禀性。表面看去,“不吝情去留”,似乎太任性,不近情理;然而,“不吝情去留”恰恰是从更高、更深之处显示了五柳先生待人诚恳、诚实,毫无做作、虚假之气。对此,亲旧与邻里完全能够理解他,不去计较他那任情自适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情谊,达到了这样的深度,那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尽管篇中有酒,句中有酒,而意在酒外。另外,从五柳先生的醉酒,看不出苦闷之情。他有酒就喝,直到喝醉,醉了就走,从中折射出五柳先生淳朴率真和性情豪爽的特性,以及磊落坦荡的胸怀。其实,“期在必醉”并未醉,一个“退”字,写出了五柳先生是何等的清醒。三是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房屋破漏,衣衫破烂,饮食匮乏;然而,他却变得安然自得。他贫困到如此地步,连衣、食、住、行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证。原因何在?文中没有明示,读者可以揣度。作者本意也不在于揭示其中缘由,而是要体现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这种精神自然也是对儒学的继承。“晏如也”三字,写出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与情操,同时也暗示了他恪守先师遗训,忧道而不忧贫。五柳先生还常著文。“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不仅有自己执著追求的生活情趣,更有自己的精神寄托。读书是一方面,嗜酒、安贫是一方面,写文章也是一个方面。记下生活的艰辛与欢乐,写下开卷的发现与思考,抒发内心的情愫与意向,这都是人生的乐事。他求索的目标是:“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在那个昏暗的社会里,这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贪图世俗的荣利,并能这样生活一辈子的文士,是不多见的。文内“忘怀得失”与“不慕荣利”首尾呼应,强调了五柳先生的胸怀境界。
11、陶渊明的个性追求与《五柳先生传》中的人物有什么联系?
陶渊明年轻时就有“不慕名利”、“忘怀得失”的淡泊胸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无比的黑暗,因而诗文里感叹不遇的话很不少。他曾经出仕,那虽然也许是对政治还抱着希望和聊且一试的想法,但更多的却是出于不得已,一是由于政治形势的裹挟,二是由于生活的逼迫。他与世俗那样格格不入,却不得不混迹官场,所以精神十分痛苦,充满了悔恨负疚的心情。几度悔恨之后,他毅然下定决心,与官场永诀,以躬耕终老。他处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只能退而求其次,“安贫乐道”,这是他当时惟一的出路。隐居生活困苦,他可能闪过再出仕的念头,但最终还是用儒家的“固穷”思想坚定了自己。不过他对政治的关心和对国计民生的热忱是至老不衰的。所以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会刻画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也是他自己多年的追求的写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