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堂教学节录
-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846次
概要: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生众笑。)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生众:同意!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生甲笑,点头。)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生众:可以。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生众笑。)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生众:对!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生甲:是。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
《师说》课堂教学节录,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xx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XX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毛泽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毛泽东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21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21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210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20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他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
师:XX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过秦论》教学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