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2. 【D】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13. 【C】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 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14 【D】解析:D项中&ldqu
《记旧本韩王后修》阅读答案,标签:文言文阅读技巧,http://www.85jc.com13.
【C】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
14 【D】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15.(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文言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
《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