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 正文
  1. [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

  2. [11-18 19:57:2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758

概要: 基于以上理解,《愚公移山》阐释的是一种道家的哲学思想,即不能像智叟那样用日常的认知方式去认识“道”,而应用愚公的至道之知去体悟,“忘智体神”、“忘情任理”,最终才能“寂然玄照”,观照“道”的真谛;否则以智叟之俗目而观,只能是“其如土石何”,甚至如夸父那样“道渴而死”,永远不能达于“至道”。因此愚公之“愚”实乃大智,智叟之“智”实则大愚。列子将这两个字错位地用于两人的名字中,既揭示了智者认识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的区别,又对凭经验来判定事物的认识方式予以否定和讽刺。 通过文本还原,我们弄清了《愚公移山》的真正意义,从道家哲学思想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行为和智叟的看法,学生心中的块垒才得以释然,从而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孰“智”孰“愚”。像詹何垂钓、扁鹊换心、师文学琴、韩娥悲歌、伯牙子期之交、飞卫纪昌之射等得道者的寓言,无一不讲的是常识认为不可能之事,一再证明至道之知远远超出了日常的认知能力。 就是我们现今看到的自然现象,若不突破常规去思考,也会被假象所迷惑,从而使认识误入歧途。最自然生动的例证就是太阳的东升西落

[综合教学]《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基于以上理解,《愚公移山》阐释的是一种道家的哲学思想,即不能像智叟那样用日常的认知方式去认识“道”,而应用愚公的至道之知去体悟,“忘智体神”、“忘情任理”,最终才能“寂然玄照”,观照“道”的真谛;否则以智叟之俗目而观,只能是“其如土石何”,甚至如夸父那样“道渴而死”,永远不能达于“至道”。因此愚公之“愚”实乃大智,智叟之“智”实则大愚。列子将这两个字错位地用于两人的名字中,既揭示了智者认识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的区别,又对凭经验来判定事物的认识方式予以否定和讽刺。
通过文本还原,我们弄清了《愚公移山》的真正意义,从道家哲学思想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的行为和智叟的看法,学生心中的块垒才得以释然,从而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孰“智”孰“愚”。像詹何垂钓、扁鹊换心、师文学琴、韩娥悲歌、伯牙子期之交、飞卫纪昌之射等得道者的寓言,无一不讲的是常识认为不可能之事,一再证明至道之知远远超出了日常的认知能力。
就是我们现今看到的自然现象,若不突破常规去思考,也会被假象所迷惑,从而使认识误入歧途。最自然生动的例证就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让我们觉得太阳围绕地球转,事实却恰好相反。假如以常规经验论,地心说的谬误永远得不到纠正,“道”之不存,真理被淹没。因此突破经验理性的束缚,以全面的、发展的、超常规的思维去观照事物甚或世界,就能得以悟“道”,获得真理,于人生就能获得成功。
将《愚公移山》的意义推而广之,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古今中外都有鲜活的佐证:贝多芬耳聋而能成为不朽的音乐家,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凯勒成就斐然,患有口吃病的德斯梯尼能成为演说家,身受腐刑的司马迁成就《史记》等等,从生活常理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成为了现实,从道家的哲学意义上来解释,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得“道”者,他们之所以能有“至道之知”,就在于做到了庄子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忘智体神”,而后得“道”之真谛。他们的行为与愚公的行为不是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吗?由此观之,《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广矣。因此,我们教学此文也应抛弃常理(传统的理解),另辟蹊径,传道,授业,解惑,最终达于“至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弃“愚”得“智”。

上一页  [1] [2]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春酒》文本解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