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833

概要: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主题阅读】
16、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鲁迅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鲁迅写此诗时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又于1932年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时刻都有遇害的危险情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挚情,面对敌人的迫害,不畏强暴,沉着应付,不屈不挠,写下了此首自嘲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拓展提升】
17、你知道哪些关于“自信”的名言,写在下面。
18、你知道哪些因自信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Section targeting

参考答案
1、略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3、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4、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5、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6、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7、“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8、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9、(1)"这一类"指"进而头苦干的人"等(2)"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10、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1、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1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工人失掉了自信力
13、B
14、有确信 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