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三 尽管由于作者的个性气质及其欲言还休的二难心理所决定,《醉翁亭记》在表现悲哀与孤寂的情感时蔽掩更深,幽匿更沉,但“纸里包不住火”,苦中作乐,乐中寓苦的特点毕竟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请读:“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饮少辄醉者,偏偏自称“醉翁”,表面看来似乎有反常之嫌;细细揣摩,反常只是假象,合道才是实质。羁臣之慨不得直抒胸臆,寡妇之叹不得尽吐秽浊,因而“未饮先醉”自然是于情无悖,于理无违的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既然意在山水,则应该纵情声色,放浪形骸,才不负醉翁的称号。欧阳修没有如此放达超脱,他胸中的郁结积重难返,面对琅琊酿泉相映成趣的秀美景色,只做得到收拾起万般回肠,复遮深藏,“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只是难言的悲哀,饮酒的目的在于开怀畅言,锋芒尽露;寓而不放,“藏锋敛锷”不是酒的本色。欧阳修的饮酒其实徒有其
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三
尽管由于作者的个性气质及其欲言还休的二难心理所决定,《醉翁亭记》在表现悲哀与孤寂的情感时蔽掩更深,幽匿更沉,但“纸里包不住火”,苦中作乐,乐中寓苦的特点毕竟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请读:“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饮少辄醉者,偏偏自称“醉翁”,表面看来似乎有反常之嫌;细细揣摩,反常只是假象,合道才是实质。羁臣之慨不得直抒胸臆,寡妇之叹不得尽吐秽浊,因而“未饮先醉”自然是于情无悖,于理无违的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既然意在山水,则应该纵情声色,放浪形骸,才不负醉翁的称号。欧阳修没有如此放达超脱,他胸中的郁结积重难返,面对琅琊酿泉相映成趣的秀美景色,只做得到收拾起万般回肠,复遮深藏,“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只是难言的悲哀,饮酒的目的在于开怀畅言,锋芒尽露;寓而不放,“藏锋敛锷”不是酒的本色。欧阳修的饮酒其实徒有其表,醉翁之意固然不在酒,但也绝不是“在乎山水之间”。以醉翁自居也罢,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的反复强调也罢,都难以掩盖飘逸氛围蕴含着的沉重,欢乐包裹着的凄苦,喧哗伪饰着的冷落,秀美遮蔽着的悲哀。
四
《醉翁亭记》写宴酣之乐,同样表现了作者欲言还休的二难心理和以乐言苦的矛盾心情。“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众人皆欢我独醉,宾朋喧哗我颓然,多么鲜明的对比,不须多言,读者自然会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不小心”流露出来的无限感伤,无寄无托和惘然若失的低婉情调。
太守并没有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形似迷乱失态,骨子里却谨守规范,方寸不敢稍有差池,只不过以精湛的技艺为读者表演了一套高超绝伦的“醉拳”罢了。
痛苦莫大于清醒。然而这难言的悲哀,又有谁人能解?欧阳修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烦闷,不禁感慨万端地嗟叹知音难觅:“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既不知,其苦焉晓?
五
姚鼐论阴柔之美曰:“……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姚氏探讨艺术风格的本质,没有忽略创作主体的分析,因而其结论入木三分,深得底蕴。《醉翁亭记》恰恰体现了若叹若思,亦喜亦悲的柔性美。欧阳修着力描绘了滁州自然风光、人民生活情景,记述了郊游野宴之乐,但乐在宾而苦在主、宾客为乐而乐,主人则苦中作乐,乐系于苦,其悲哀凄苦难诉难倾。就连那秀美的自然景色,悠然淳厚的风土人情,也不免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人们读《醉翁亭记》,只见其山川的秀美,只惑于宾客的欢乐,却看不到秀美景色和欢乐气氛笼罩下作者心中深切的悲哀,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悲哀的表达欲言还止,曲婉深长,倘若不懂得欧阳修其人,是很难发现的。而这也正是《醉翁亭记》柔性美的内在审美机制,是构成其独特风格的根本因素。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