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吴国盛说:科学与公众之间是有鸿沟的,需要架起科普桥梁,科学家和媒体要担起这一责任。中国公众需要卡尔·萨根这样的科学形象大使。 他认为,科普是有市场的,但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 “隐形”的中国科学家能成为卡尔·萨根吗 离群索居、深入浅出、性格古怪……这几乎就是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现在,科学家搞科普仍会被一些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种人是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卡尔·萨根在美国科学界也曾遭到非议。有人嘲笑他,认为科学家搞科普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哗众取宠。卡尔·萨根甚至因此两次失去入选院
为不知道卡尔·萨根而羞愧,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隐形”的中国科学家能成为卡尔·萨根吗
离群索居、深入浅出、性格古怪……这几乎就是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现在,科学家搞科普仍会被一些人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种人是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卡尔·萨根在美国科学界也曾遭到非议。有人嘲笑他,认为科学家搞科普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哗众取宠。卡尔·萨根甚至因此两次失去入选院士的资格。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萨根没有把科普看作小儿科,而是当作一项事业去做,甚至是不朽的事业、荣誉的事业。他也正因此得到了公众的爱戴。
《科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在美国,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就会想到萨根,他就是一个代表、一个形象。而我们在谈科学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想到物理、化学,或者想到生物、细菌;谈到科学家,就会想到穿白褂的。而一提到歌星,会想到田震、刘欢等一大批明星──在科学家的队伍里还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像萨根这么一个人物出现,情况就大不一样。
学习萨根,介绍萨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成为“明星式”的科学家,并能让公众热爱并崇拜这些“科学明星”。
传媒能否推出“中国的卡尔·萨根”
吴国盛教授说:“我曾经问过好几位中国科普界的老前辈,如果用10亿元来搞科普,应该如何花这笔钱?他们在思考片刻过后,几乎都认为应该先办一个电视台,或者投资制作电视节目。可见大众传媒浮出水面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已成共识。”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分别是:通过报纸、杂志渠道的有56.7%,图书为7.9%,广播11.9%,电视66.1%。
接近七成的中国人依靠电视了解科技。但根据业内人士估计,现有科技节目占电视播出总量的比例大约不到1%。而在美国,1997年,每个美国人平均收看电视432小时,其中有72小时是看科学节目。
据介绍,卡尔·萨根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科学电视系列片《宇宙》在80年代初就红遍五洲,但直到最近,在科学家的呼吁下,央视才决定于近期播出,然而,播出时间安排在午夜以后。
长期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介绍说:目前青少年科普读物的出版能略有赢利,这与国外差距很大。现在的科普作品中多的是知识,少的是智慧,我们缺少像卡尔·萨根那样既懂科学又善于表达的科学明星,缺少科学的代言人。
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应该是最为突出的,但近年来,大众媒体出现了许多真伪不辩、错误百出的科技报道,令科学界不满、指责和不屑。新闻记者同样存在科学素养低下的问题。
让公众理解科学是国际科学传播界的一个重要口号,要让公众理解,首先需要让传媒理解。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把科学传播的渠道比作一条河:上游是科学家,中间是媒体,下面是公众。科学家研究创造出来的,需要通过媒体承上启下或转换过来。
有人问卡尔·萨根之子、科普作家多利恩·萨根:“卡尔·萨根为什么有名?”他回答说:“也许正是因为有名而有名。这是一个循环。”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