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正文
  1.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2. [11-19 17:02:2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78

概要: 透过词章的字音和词意,也就引我们进入了第三层的轮廓化图像层。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词表现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有限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这种表现是勾勒化的。一部作品的意向性关联物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和具体化。“具体化”表明审美重心由文本转到了读者。《定风波》只有十一句,可是每一句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透过“穿林打叶声”,但看“吟啸且徐行”,读者会很自然地想象到风雨吹打树林的景象,想象到诗人吟啸徐行的潇洒;再看“竹杖芒鞋”、“一蓑烟雨”,那烟雨缥缈的江湖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也就跃然眼前。“料峭春风”正好吹醒我醉酒的头脑;“山头斜照却相迎”,放眼远望,山头斜阳正相迎。在斜阳和远山的引导下,我们的视线也随着诗人向远方和上方扩展,形成了一个十字打开。夕阳和远山这种宏大的宇宙意象,表示了空间的无限延展。“远”不但能开阔视觉视域和想象空间,更能把审美活动引向一个“景物至绝”处的更加旷达的空间。这远不是目力所能及的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透过词章的字音和词意,也就引我们进入了第三层的轮廓化图像层。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词表现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有限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这种表现是勾勒化的。一部作品的意向性关联物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和具体化。“具体化”表明审美重心由文本转到了读者。《定风波》只有十一句,可是每一句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透过“穿林打叶声”,但看“吟啸且徐行”,读者会很自然地想象到风雨吹打树林的景象,想象到诗人吟啸徐行的潇洒;再看“竹杖芒鞋”、“一蓑烟雨”,那烟雨缥缈的江湖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也就跃然眼前。“料峭春风”正好吹醒我醉酒的头脑;“山头斜照却相迎”,放眼远望,山头斜阳正相迎。在斜阳和远山的引导下,我们的视线也随着诗人向远方和上方扩展,形成了一个十字打开。夕阳和远山这种宏大的宇宙意象,表示了空间的无限延展。“远”不但能开阔视觉视域和想象空间,更能把审美活动引向一个“景物至绝”处的更加旷达的空间。这远不是目力所能及的,它是心灵和宇宙交融的意趣,寄托着作者内在心灵的空旷和广博。置身于广漠旷远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心灵怎能不也获得提升?“回首向来萧瑟处”已是无风也无雨。诗人终于超脱一切外在的虚名、功业和为己的私心,进入了淡泊旷达的自由境界。虽然作者选取的只是这么有限的几种事物,但是他巧妙地利用意象的想象空间,将它们组成这一组充满人生情趣的山水画卷。
  
  最后来看再现客体层,这一层解释了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与现实客体不同这一特征。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象是从句子的纯意向性关联物──事态中表现出来的,不像现实事物那样具有时空的确定性。文学作品的句子不是真正的判断,而是“仿判断”,它所表现的对象作为实在的假象,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它们是虚构的,组成一个作品中的想象世界。它是作者想象活动的结果,同时也等待着读者想象活动的进入。苏轼的《定风波》作为意向性客体,与现实也是不同的。词中描述了途中遇雨的情景和残阳斜照的景象等,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感情体验和心境。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想象到的就是千年前的那场风雨,那轮夕阳,以及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其实他们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渺无踪影了。它们是我们想象中的客体,已经染上了我们的情感色彩。我们用自己的体验、情感和想象把文本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时已经不知道是苏轼的心境还是自己的心境在感动自己,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了。
  
  在以上四个基本层次分析之上,我们还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氛、情调,如崇高、神圣、悲壮、恐惧、震惊、伤感、怪诞、凄凉等。苏轼的《定风波》平淡旷达之中包含痛苦,我们在这种情感中可以体验到一种空无的特性。这种空无感,正是由痛苦与超脱的对比营造的。空无与有是相对的,没有“有”也就无所谓“空无”。空无就是破除一切有限事物的限制,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苏轼的这种空无意识,不是消极因素,反而使他具有了超越的精神和力量。他在人生道路上遭受了许多挫折和磨难,空无意识包容了这些痛苦创伤,使他愈挫愈奋。“空无”中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它一方面安顿了苏轼的生命存在,一方面又提升了他的生命境界。二者相辅相成,前者表现了对生命的安抚,后者表现为在前者基础上的主动的追求。苏轼在宇宙空无中安顿下自己伤痛的心灵,修持自我的心性,扩展自我的心灵。“空无”代替了束缚人生的“有”,他不再执守于小我的痛苦和悲伤,超越了种种苦难和束缚,最大可能地展现了自我个性和发挥了创造才能,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并不豪放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析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