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正文
  1. 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196

概要: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邱龙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教学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 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第一块: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第二块:讲述与绿藤的故事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情境导入 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

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邱龙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讲述与绿藤的故事1、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熟悉课文,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情境导入 语: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熟读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来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2、组织分析三位学生在讲述故事重点内容安排上的共同点。3、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绿藤象征什么?作者通过讲述特与绿藤的故事到底要抒发哪些情感呢?1、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练习几分钟后,争取上台向全班同学讲。语言要生动,表达要连贯。2、抓住共同点思考分析。结论提示:对绿藤的执着的描写;作者对绿藤的感情。针对三个问题,可以查资料,可以与同桌讨论分析。为增强效果,可以用录音机为部分同学配乐。
第三块:再当评论家1、组织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重点为本文作批注。2、组织交流批注。1、认真写批注。2、大胆发言,积极交流。要求学生批注要做得整洁,以便于自己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3、能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别人对《绿》、《囚绿记》的评论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1、情境导入 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有关语句来剖析他的情感。2、组织交流批注1、学生作批注。2、积极交流部分重点提示:“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段话如何理解?【分析】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挫折带来的苦涩滋味,“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并认识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挫折终会成为过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块:比较阅读1、组织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的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要求写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数在300字左右。2、组织交流1、在笔记本上写文学短评2、交流评价
布置作业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附: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