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二语文教案设计《过秦论》» 正文
  1. 《过秦论》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897

概要: (六)、文章结构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

《过秦论》,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六)、文章结构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秦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构思路板书:(七)、论证方法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劝学》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