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正文
  1.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2. [11-18 19:41:31]   来源:http://www.85jc.com  文学常识   阅读:8661

概要: 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出生于1912年,辽宁昌图人。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还用过黄叶、丁宁、罗旋、叶之林、红莨、曹坪、荆坪、金咏霓等其他笔名。但是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改名叫端木蕻良,这好像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学生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这也让没有查过资料的我有一些尴尬,只能请学生下课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网络上与端木蕻良有关的资料并不少,对这个笔名却都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端木”是我们国家的复姓,就像复姓“欧阳”一样,只是因为叫这个姓氏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因此一般不为人知。但是这个姓氏的人都称自己为圣裔,如果要为这个名字寻源溯祖的话,会吓你一跳: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端木赐,字子贡。 搜索时曾经进入到圣裔“端木氏”家族论坛,我终于发现了一段与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有关的话。这段话据说是由我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标签:文学常识大全,http://www.85jc.com

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出生于1912年,辽宁昌图人。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还用过黄叶、丁宁、罗旋、叶之林、红莨、曹坪、荆坪、金咏霓等其他笔名。但是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改名叫端木蕻良,这好像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学生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这也让没有查过资料的我有一些尴尬,只能请学生下课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网络上与端木蕻良有关的资料并不少,对这个笔名却都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端木”是我们国家的复姓,就像复姓“欧阳”一样,只是因为叫这个姓氏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因此一般不为人知。但是这个姓氏的人都称自己为圣裔,如果要为这个名字寻源溯祖的话,会吓你一跳: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叫端木赐,字子贡。


搜索时曾经进入到圣裔“端木氏”家族论坛,我终于发现了一段与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有关的话。这段话据说是由我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端木小明说这件事是端木梦锡亲口对他说的。为此,我特意按上面所留的地址给端木小明发了一个邮件,可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邮箱地址出错或是已经更改,至今仍没有收到回信,加上端木梦锡老先生业已作古,也就无从求证了。


我找到的另一种关于这个笔名由来的说法缘自《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


两种说法似乎都值得采信,但是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这个笔名背后的真相呢?于是我继续寻找。无意中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忆端木蕻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邓遂夫。从文章当中了解到,端木蕻良曾经和邓遂夫有过交往,甚至两个人曾经有过作传之约。为此我想,虽然邓先生没有能完成这部《端木蕻良传》,但肯定为此做过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向他请教说不定会更可信一些。


说到这里不免有些庆幸,网络时代的好处全被现在的我们占尽了,真是可以将世界浓缩在盈寸之间。当我得到邓先生的邮箱之后,很冒昧发了一封邮件过去。我所担心的,并不是邓遂夫先生会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我得到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当收到邓先生回信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唏嘘起来,老先生是严谨而负责的,言语亲和古朴,和这样的大家对话,真是觉得自己渺小无知。邓先生回信中说:“所问端木蕻良笔名事,据我所知:他根本就没有养父,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这是我从端木本人及其亲属口里获知的,绝不会错。”邓先生的这段话帮忙解决了我悬结已久的问题,同时还附带解决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端木蕻良的“蕻”应该读hóng,因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hóng”和“hòng”,之前我一直有些拿捏不准。


邓先生的这段话证明了《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文章中所说的原因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同时也纠正了其中有误的地方。至此,我的求证才算告结。


回首看我的这段求证之路,仍然是肤浅的,虽然我有幸得到红学大家邓遂夫先生的指正解惑,但受条件局限,我仍然遗憾没有能进到更深的层次去了解这个笔名背后的学者,正如邓先生所说:“端木蕻良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老一代进步作家。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没有得到文史学界的充分认知,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但历史终归会正视他的巨大成就与历史地位,我坚信。”我想,如果我能够走得更远一些,或者能够看到更加真实和客观的端木蕻良。由课本的一个小小发问,到走向一个更广阔的求证认知的过程,这本身于我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和收获,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


Tag: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文学常识

上一篇: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