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语文阅读鉴赏题之散文中的“化境”» 正文
  1. 语文阅读鉴赏题之散文中的“化境”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389

概要: 我们再借此规律鉴赏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借“清、静、悲凉”之感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呢? 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一是源于作者对故都的热爱。郁飞在谈到自己的父亲的《故都的秋》时说,父亲在《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二是作者的人生苦难经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

语文阅读鉴赏题之散文中的“化境”,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我们再借此规律鉴赏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借“清、静、悲凉”之感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呢?

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一是源于作者对故都的热爱。郁飞在谈到自己的父亲的《故都的秋》时说,父亲在《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二是作者的人生苦难经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对故都的挚爱以及自己苦难人生的悲凉,这是作者的心灵的阅历和存储,它一旦遇到故都的秋季的院落(牵牛花、秋草等)、槐树、秋蝉、秋雨、秋天的果树,以及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时,便与这些猝然结合,融而为一,作者就把故都这些秋之景物视为知己,尽情地宣泄着对故都的爱和自己的那份悲凉。所以文章最后还在表达自己的“心甘情愿”: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已不再纯是客观之景了,而是经过作者情感加工后的另一番秋景,也是作者寄寓心灵的另一个世界,作者是那些秋景的一位朋友,也就是说,作者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变成了故都的秋中的另一个人。这样我们通过“化境”理解“清、静、悲凉”就容易得多了。

总之,我们在鉴赏写景散文时,不能生硬地用情景关系把作者的情感和景物捏合在一起,而应该找到眼前之景与作者情感的融合点。()

上一页  [1] [2]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能力梳理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