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 正文
  1.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410

概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卓立子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的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针对中学文言文课堂中大面积存在的“文和言”割裂教学现象,我们认为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和“灵动字词句”教学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一、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 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是指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把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采取以一驭多或者以多通一的方式,创设更适于学生整体和分解认知,更便于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情境,把文言文“文和言”割裂的授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文和言互为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卓立子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的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针对中学文言文课堂中大面积存在的“文和言”割裂教学现象,我们认为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和“灵动字词句”教学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一、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

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是指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把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采取以一驭多或者以多通一的方式,创设更适于学生整体和分解认知,更便于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情境,把文言文“文和言”割裂的授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文和言互为带动,互为促进,强调学习的体验和探究过程。

(1)还原情境,意会神通。

文言文因其年代距今相对久远,语法和语意情境,文本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感情境等大大脱离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生活习惯、情感习惯、社会认知等,因此“情境还原”可以作为激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会因此“意会神通”。

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还原人物的讲话用意和语气语调,再现一个真实的“师徒”对话“生活情景”;还原语法和语意情境,译着读就可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配置再现“生活和时代情境”,学生就能意会神通先贤“反对战争”“经世济民”的阔大胸襟。这样,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与文意理解学习互为阐述、交相前行、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活。

(2)创设活动,形神毕现。

“创设活动,形神毕现”,其基本方法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模式,来构建文言文“文和言”融通理解的操作平台,实现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活。

解读《秋声赋》可以要求学生用形象语言或声音动作等对“秋声”进行创造性描摹活动。以活动带起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学趣盎然。学生用口手相吹、声音演示“淅沥以萧飒”;用脱掉的校服甩出“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情景;用叩击学习工具敲打桌椅呈现出“金铁之鸣”;用口技形式表演了夜间衔枚疾走的士兵和马蹄“嗒嗒”的声音。

“活动”融通了文言文的言和文,通过适时、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之间的教学矛盾,带动了学生对“文和言”的全面学习,优化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方可得之。”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对作者生活时代的了解,对古人人生经历的明晰,应是阅读欣赏中需要了解把握的知识,我们教师更应用这个知识引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苏教版必修五专题“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有关生死价值的讨论,以“我与司马迁的对话”,“屈原,我想对您说”,“司马迁屈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学生紧扣文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评价二人生死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学生在讨论中回归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理解。

(4)以体释文,解意悟境。

文体是确定阅读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以体释文,解意悟境”是指学习时根据文体特征进行课堂结构营造和学习过程运作,从而恰当诠释文本,引导学生解意悟境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由文体本质特征统率文本内容从而进行认知的学习方法。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是一篇借观景、写事,从而抒情的长文。学生可以从“兴:触物,生情”分析外在事物触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的角度进行学习。

物为“宴会盛大和豪华情形,管弦歌舞之盛、宾客极娱欢快和高雅兴致”等,“情”指作者失望与希望并在,奋进和失意的抑扬升沉,“宇宙无穷与盈虚有数”的感慨,“怀才不遇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和“乐观开朗的情怀、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等情感。这样,学生既诠释了文本,也迅速地解意悟境。

[1] [2]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高中语文,我们该读什么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