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题»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题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798

概要: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5.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16.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关系。(2分) 17.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__________的道理。(2分) 18.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2分) 19.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题,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5.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16.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关系。(2分)
17.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__________的道理。(2分)
18.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2分)
19.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蕴味。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作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常常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先进的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从容不迫。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句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6分)
(1)
(2)
(3)
22.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 )(2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3.“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4分)
(1)“门”:
(2)“钥匙”:
24.第三自然段中使用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2分)
中考学习小组 中考必备!

Section targeting

(四)《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默写测练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