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期中试卷(5篇)»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期中试卷(5篇)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769

概要: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20.比较理解(4分)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期中试卷(5篇),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20.比较理解(4分)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是指

(用乙文原句回答)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6分)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③以俟大举

④夙夜忧叹 ⑤当奖率三军 ⑥庶竭驽钝

2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咸决于亮 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此臣所以报先帝

咸来问讯 悉以咨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3.翻译句子。(3分)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译文

24.所选的两段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一片赤忱忠心。你认为选文中的那些话最能体现他对刘备刘禅父子的忠心?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相当狭隘,是一种愚忠,并不值得盲目推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4分)

三.作文(60分)

25.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都希望受人尊重,也学着尊重别人。尊重很容易做到:得到帮助时道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演出成功的鼓掌,为同学的进步喝彩;一句问候,一声再见……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遭人冷落,被人揭短;恶语触怒他人,讥讽同学弱点……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请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600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期中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2. A 3.根深蒂固 墨守成规 崭露头角 不攻自破

4. ①逐渐或越来越 ②b句 ③并非有问题---删“并非”

5. 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②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八百里分麾下炙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

⑤不尽长江滚滚流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⑧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

6. 甲诗以“千里”“万里”“长城”“大河”写雪,画面雄伟壮阔,意在写雪景的壮美;乙诗写雪早,雪美,雪寒以及戈壁冰封,意在写边塞雪景的风光奇异。

7.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热爱祖国河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朋友远别的担忧与惆怅

8. D 9. C

10.智者无言。11.以沉默示人 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1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13.人不能靠语言来显示高大。14.略(此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5.吸引读者。引出论题。

16.说明是否受过文化教育(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举例论证(摆事实)和对比论证

17.放羊。触动可以是瞬间的震惊、继之难过等,再适当生发,或结合自身对放羊娃的生命形态表示同情,或对不能进化的生命链表示自己的担忧,或谈谈自己对生命递嬗形态的思考。表达要完整,感受合乎情理。

18.“成长无书”——缺少教育。

19.通与否都可以。对现状的估计、描述要切实准确,不可粉饰。作为口号提出,它本身是高出现实的,有继续倡导的必要。主张不继续倡导的同学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口号的不切实际,存在明显缺陷,否则不给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陈涉世家课后练习题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