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 正文
  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

  2. [11-19 11:58:19]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415

概要: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答案仅供参考。1.A(泊“bó”2.D(惊惧万分)3.D(应为“居然”)4、B(A句末感叹号去掉;C间接引用,去掉引号;D是陈述句,句末改为句号)5、A(B“从”应为“在”;C语序不当,因果倒置;D“需”应为“须”)6、B7.要点: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8.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9.示例一:“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标签: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答案仅供参考。

  1.A(泊“bó”

  2.D(惊惧万分)

  3.D(应为“居然”)

  4、B(A句末感叹号去掉;C间接引用,去掉引号;D是陈述句,句末改为句号)

  5、A(B“从”应为“在”;C语序不当,因果倒置;D“需”应为“须”)

  6、B

  7.要点: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

  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8.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

  9.示例一:“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个姑娘的“微笑”深深触动了我。我感到,被迫害者在如此恐怖的人间地狱里对生命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

  示例二:“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用“最可怕”来形容这里的明媚阳光、和平宁静,造成一种心理反差,使人立刻联想到这和平美好的背后,曾经上演过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人间惨剧。作者还用“居然”和“还有”来强调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置信,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痛和愤怒。

  10.示例: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

  11.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12.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13.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14.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综合拓展

  1、C(A、模样mú;B、婆娑suō;D、编纂zuǎn)

  2.D(A漂扬—飘扬,掩印—掩映;B恶梦—噩梦,心志—心智;C表情默然—表情漠然;D全对)

  3.B

  4、A(A项,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B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该句使用“差强人意”显然不恰当,因为成绩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球迷的反响是不会强烈的,也绝不会出现撤换教练的结果。C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贬义词,多指不好的事)。此处与语境义不符。D项,连篇累牍,指一篇接一篇,一片又一片,形容文章篇幅很多,文辞冗长。由于“连篇累牍”是用来形容文章的,因此用来形容错字多显然不恰当。“连篇”指充满整个篇幅,是可以用来形容错字多的,因此,说成“新整理本错字连篇”就可以了。)

  5、B(A项,不合逻辑,“社区、乡镇”不能叫“公共场所”。可将“等”改为“及”。C项,表意不明,“部分地区”既可理解为江苏和河南两个省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河南的部分地区”。D项,句式杂糅,“妄图通过所谓的‘西藏独立’为手段”,实际上是“妄图通过所谓的‘西藏独立”’和“妄图以所谓的‘西藏独立’为手段”两种表达形式杂糅在一起。修改这个句子可任取一种说法。)

  6.B(由⑤③确定B项)

  7.引出报道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顺便交代新闻背景。(每点2分)

  8.使新闻更加具体生动;表明美国对恐怖事件和对未来的态度(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现作者对事实的态度。(意思对即可,回答2点即可得满分)

[1] [2]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兰亭集序》课后练习答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