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醉翁亭记》考析» 正文
  1. 《醉翁亭记》考析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595

概要: 欧阳修改“酿泉”为“让泉”,并非心血来潮,信笔所至。虽然是一字之差,也有其匠心和“醉翁之意”。 1、“酿”“让”系音同音近的通假字,可以互相替代。《说文》同注为“襄声”,人,汝。上古时没有“r”这个声母,只有“呢”这个声母。那时用“襄”作声符的字,今天读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n”声,象“酿”字等;一是从“r”声,象“让”字等。现在安徽滁县一带方言仍读“让泉”为“niàng 泉”。可见欧阳修也不是妄加改动的。 2、文中两次提到泉,如都用“酿泉”则字面重复,词性也不明。为了避复,将前者改作“让泉”(名词),后者用“酿泉”(动词)也是恰当的,不是画蛇添足。可见避复也是欧阳修改为“让泉”的用意之一。 3、改为“让泉”,赋予

《醉翁亭记》考析,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欧阳修改“酿泉”为“让泉”,并非心血来潮,信笔所至。虽然是一字之差,也有其匠心和“醉翁之意”。

  1、“酿”“让”系音同音近的通假字,可以互相替代。《说文》同注为“襄声”,人,汝。上古时没有“r”这个声母,只有“呢”这个声母。那时用“襄”作声符的字,今天读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n”声,象“酿”字等;一是从“r”声,象“让”字等。现在安徽滁县一带方言仍读“让泉”为“niàng 泉”。可见欧阳修也不是妄加改动的。

  2、文中两次提到泉,如都用“酿泉”则字面重复,词性也不明。为了避复,将前者改作“让泉”(名词),后者用“酿泉”(动词)也是恰当的,不是画蛇添足。可见避复也是欧阳修改为“让泉”的用意之一。

  3、改为“让泉”,赋予它“醉翁之意”。《与欧阳修对饮》一文(作者季振帮,原载1992年6月《文汇报》)指出:“细细想来,还是让泉这个名字更好些。那是你在《醉翁亭记》中改的,改出了一种旷达。……让有深意!”笔者再作一些拾遗。“让泉”出自“廉泉让水”的典故。南朝宋时,梁州范柏年因事谒见明帝,明帝说到广州的贪泉,就问到“卿州复有此泉否?”柏年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柏年又答曰:“臣所居廉,让之间。”范语有暗示自己清廉之意。后以“廉泉让水”比喻风土的醇美。可见“让泉”用典蕴藏着醉翁之意:其一,表达了太守对滁州的热爱之情,赞颂其地风土的醇美;其二,表达了太守廉洁公正、宠辱皆忘、与民同乐的志向和情怀。这两方面的思想感情,在他的其他诗文中亦有表现和流露。如《别滁》诗云:“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诗句中洋溢着诗人留恋滁州的山水和民风土俗的惜别感情。《答圣俞》诗云:“才大名高乃富贵,岂比金紫包愚痴,贵贱同为一丘土,圣贤独如星日垂。”诗句表达了诗人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与“让泉”的含义,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笔者愚见,还是改名“让泉”意境高远。“山以文传”,既然古代大文人在作文时已将泉改名,且改得有深意,“酿泉”也就不必再用原名了。

上一页  [1] [2]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醉翁亭记》精讲导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