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醉翁亭记》考析» 正文
  1. 《醉翁亭记》考析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595

概要:安徽省蚌埠市教会陈章甫 一、对“环滁皆山也”的理解 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个经过修改的妙句,历来为文学家所称道。但游览过滁州琅琊山的读者,却认为环滁并非皆山,描写失实,于是产生一些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为了追求所谓符合景物实际,便有指“整个滁州”之说等。这里关系到一个重要问题──文学作品如何描写景物,是不是一定要切实,值得深入研究。

《醉翁亭记》考析,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安徽省蚌埠市教会 陈章甫     一、对“环滁皆山也”的理解

  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个经过修改的妙句,历来为文学家所称道。但游览过滁州琅琊山的读者,却认为环滁并非皆山,描写失实,于是产生一些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为了追求所谓符合景物实际,便有指“整个滁州”之说等。这里关系到一个重要问题──文学作品如何描写景物,是不是一定要切实,值得深入研究。

  笔者学生时代曾求学于位于琅琊东麓的滁县师范,工作后又多次旧地重游,对滁州的地理环境是了解的。“滁州”四面确实并非皆山,仅西南部群山连绵起伏,西北部有隐隐约约的山峦,其余均无山。东南部乌衣镇一带,还是水乡泽国。对“环滁皆山”之说,古人早有疑义。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指出:“欧阳子曰:‘环滁皆山也。’余亲至……滁州四望无际,只西有琅琊”。清人何绍基在一首诗中写道:“野乌溪云共往还,《醉翁》一操落人间。如何陵谷多迁变,今日环滁竟少山!”欧阳修、苏舜元等人提倡写古文,努力使文章“言之有物”,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欧文也有“言之有物”,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欧文也有“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之嫌”呢?我认为“言之有物”不等于要字字坐实。文学作品运用艺术加工、创造,描写自然景物“遗貌取神”,不求形似,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具有艺术魅力;如果是照相式地描写,则景物显示不出特色,文章也就缺乏夺人的光彩。据有关资料记载,范仲淹未曾到过洞庭湖,《岳阳楼记》所写景物,是作者根据与洞庭湖景象相似的太湖景象及一本《洞庭秋晚图》构思出来的。虽说两湖景物相似,但绝不能雷同,何况又经过作者一番艺术创造呢?然而并没有人对此提出疑义。再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也不实。至于文中写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象,也只是因情而生。总之,古人在写景时,为了达到“兴会超妙”,常是“遗貌取神”,对景物原型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试想,如果将“环滁皆山也”,改为“滁州只西南有山”之类语句,达到所谓真实,《醉翁亭记》开篇能像现在这样简练有力,不同凡俗吗?“环滁皆山也”虽与景物本来面目若即若离,但却妙哉。它不仅能形成文章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走入胜境的艺术特色,而且开篇就显示出作者豪放不拘、超然洒脱的性格,为全文的思想感情定下主调。

  既如上述,我们在读《醉翁亭记》时,就无须再对“环滁皆山也”苛求什么切实的解释了。


二、“酿泉”和“让泉”考析

  对《醉翁亭记》中提到的一条溪水的名称,人们看法不一,有的说叫“酿泉”,有的说叫“让泉”。如中学语文课本印作“酿泉”,《大学语文》课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印作“让泉”。它何以有两个不同的名称呢?宜采用哪个名称呢?笔者不揣浅陋,略呈管见。

  琅琊山中醉翁亭旁的这条溪水,原名“酿泉”。《安徽通志·舆地志》记载:“山谷深七八里,下有琅琊溪,谓之酿泉”。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改“酿泉”为“让泉”佐证有三:

  1、《欧阳永叔集》中印作“让泉”。

  2、清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在泉边的石碑题作“让泉”。

  3、宝宋斋藏《醉翁亭记》碑刻写作“让泉”。

  其中,第三个资料是至关重要的,可信的。这块珍藏在醉翁亭里的碑刻《醉翁亭记》,是苏东坡在宋哲宗元祐六年应当时的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而书写的。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曾受先生的大胆提携而被重用。他对于老师的这篇名文,不至于不熟悉或粗心大意,将“酿泉”误写成“让泉”,也不至于当时无人发现碑中误字,以致误传至今。可见是欧文作记时,将“酿泉”改为“让泉”。古时文人改动山水名称的例子也是有的。如安徽“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认为此名俗而不美,便将它改为“九华山”。“山以文传”,“九华山”之名从此闻名天下,广为人知,“九子山”之名反而无人知晓。

[1] [2]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醉翁亭记》精讲导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