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 正文
  1. 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869

概要:肖云儒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个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文艺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鼓励文艺工作者通过独创性的艺术劳动,使文艺成为国民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和经济相比,文化艺术有自己的特点,它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具有不同国别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也具有个体创造性精神活动的不可规范性。因而同处世界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除了许多共同性,也必然会出现许多差异、尤其是价值层面的深刻差异。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能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在一

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肖云儒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个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文艺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鼓励文艺工作者通过独创性的艺术劳动,使文艺成为国民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

  和经济相比,文化艺术有自己的特点,它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具有不同国别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也具有个体创造性精神活动的不可规范性。因而同处世界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除了许多共同性,也必然会出现许多差异、尤其是价值层面的深刻差异。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能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加剧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国人在谈论文化艺术全球化问题时,常常更多地从抵御和反对新形势下的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精神和保存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着眼,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民族文化艺术如何走出去,如何在创造、开放中弘扬发展,则议论较少。仅有的一些议论,又大多集中在工具理性和市场运作层面,即民族文化如何通过现代市场操作进入世界格局。但是,不要忘了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这就是换一种眼光,以全球眼光对民族文化艺术定位;换一个坐标,以开放、融汇、更新、创造的坐标思考民族文化艺术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以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占得更大份额,发挥更大作用。在这个层面上,民族文化艺术的保存、维护和民族文化艺术的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实际上是弘扬民族文化问题互促互动的两方面。

  以积极、进取、开放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艺术,首先要发扬中华文化固有的兼容并包、开放融汇的创新品格。

  前些年,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僵滞封闭的超稳态结构,这显然是偏见。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应该说是稳态和动态两种机制的统一。千百年来形成的许多民族传统,譬如团结凝聚、自强自信、奋发进取的精神品格,天人合一、家国同构、伦理中心的文化结构,以及种种政治、法律、伦理、科学、艺术的形态意识和非形态意识,虽然都构成了我们民族相对稳态的精神传统,其实它们的具体内容无不随时代的变迁而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另一方面,往往被忽略的是,中华文化又具有多维动态融汇的机制。其实,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不断融汇各种异质文化因子更新壮大的历史。遍布黄河、长江流域和华南、东北、青藏地区上百个文化遗址,不断证明中华文化是多源发端、多流生成的;中华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文化,而汉文化内部自古以来又是多地域多流脉,在漫长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了以儒为核心、儒道释为主干,各种文化成分枝繁叶茂的多维文化复合体。中华文化发展的几次高峰,都和文化的开放交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没有秦汉之际董仲舒等思想家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创造性综合,就没有秦汉文化,没有后来成为民族文化重要基石、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儒文化。没有汉唐乃至宋明中华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上千年的吸收、改造,没有近于《中庸》的天召宗,近于《周易》的华严宗,近于《孟子》的禅宗等中国化佛教的先后创立,也就没有融汇了佛学内容的儒学──宋明理学的壮大,更没有中华文化儒道释文化系统的形成和直至今天对世界文化的平衡、启迪作用。

  耐人寻味的是,不注意在交汇中创新,过分拘泥“原版性”的佛教流派,如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一味追逐“天竺化”的法相唯识宗,由于忽视中国的实际,忽视和本土文化在整合中创新,却逐渐衰败了。近百年来,几次西方文艺的引进高潮,如五四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也都是从对域外文艺生吞活剥的单向模仿开始,走向与本土精神、民族生活相融相洽,走向描绘作家艺术家在民众生存中的体验,而逐渐完成整合和更新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异质文化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在创新中弘扬,在融汇中发展,才是弘扬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要义。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语病累累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