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谈人生,理想,前途的书少了,讲故事的书多了,像在美国中文刊物上那样的吵架文学更没有市场。大家都想活得轻松一点,严肃深沉的东西没人读。人心不古,国内现在需要人生导师的人少了,我劝德育教授李燕杰同志移民美国算啦,咱这儿知音多一点。 香港回归是今年的大事。到深圳时正赶上回归前夕。朱熔基坐镇深圳,指挥“香港回归战”。就这一点看出,老朱是内定了总理“转正”。 公安,武警,重兵调集深圳。据说,便衣警察就有一万。走在街上,感到一双双警惕的眼睛,不由得像美蒋特务一样发虚。饭店不像往日的繁华,外地人少,不知是政府有“精神”,还是扫黄太厉害。 我有个同学,在香港新华社工作,平时周末回深圳家里。接到通知,从六月二十三号到七月十五号不能回家。也有人高兴,炒股票的,政府在回归前后全力护盘,股市长红。兴风作浪也不
新燕山夜话,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新燕山夜话”之五:雄关漫道真如铁
今年回国,一天在海口市吃饭,满桌博士,谈起少年时的理想。我老实说:“最初想这一辈子能混上经常吃腊肉,三指厚的膘,一咬黄澄澄的油顺嘴角流下来,知足了”。想起我随时一付壮志未酬的样子,大伙全乐了。其实,冒充天生大英雄,是穿封档裤的小男生在初中女孩面前玩的把戏。我树这理想时是七十年代,大陆那时一个月供应一斤肉,五两油。
饿肚子真坏事。记得小时候,常跟我妈去一家串门。那家有三个女儿,一个赛一个,三朵金花。老三是花冠,跟我同班。去她家时,我小眼珠溜溜直转,那时没发育,不是看上小姐们啦,而是看上水果了。
她家天天吃水果,四川稀奇的荔枝,香蕉,樱桃。咱大院手头松的主有,南下的老红军,留美回来的老总们,赎买的资方代理人。吃水果也不过是当地出什么吃什么,普及型的,而且是隔三岔五干一下。她家天天吃,什么贵买什么。
后来才知道,女主人的老爹是川军名将范绍曾。老范也是民国时期政商两界闻人。为人很四海,有国民政府的“杜月笙”之称。抗战时期送房子,汽车给落魄官人杨虎。行政院长孔祥熙也住在重庆范庄。传说娶了半打多太太的老范跟孔二小姐还有一腿。大陆政权易手时,老范起义做了河南省体育委员会付主任。
二十五年后,一个从小长大的邻居加同学又做了我的美国邻居。大家老得都已结了婚。他问我记得周馨吗(跟我同班的范家外孙女〕。我那能不记得哩,不因为贪嘴误终身,咱近水楼台早得月了。
那时,城里人再穷,政府每月还供应二十六斤半粮食(商品粮)。乡下日子更难了。这有几个传说,说出了当时农民的梦想。
七二年生产队开会,批判林彪叛党叛国的罪行。一个社员义愤填膺地站起来发言:“狗日的林彪,全家都吃商品粮,还要反对毛主席”。
吃商品粮是农民弟兄的终生追求,真干上了,那是夜夜做梦都会笑。
七六年,毛主席去世了,社员们开会缅怀毛主席。一位老大爷深情地讲:“甭难过,俺毛主席一辈子也值哩,俺主席每天早起吃油条豆浆,裤兜里还装着花生米,想吃几颗就掏几颗”。
倒是,那时天天能搞上花生米的农民有几个?
六九年,中共的九大召开,社员们欢庆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一位贫下中农满怀激情地说:“南京长江大桥造得真好,没有百把元钱拿不下来”。
如果你成年从鸡屁股里掏盐巴钱,听这话也是振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