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曹刿论战》可分做三大段。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这一段主要写曹刿入见庄公的原因和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表现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勇于负责。这一段是分两层写的。第一层首先交代了这次战役的时间,(庄公)“十年春”;指出了交战的双方,“齐师伐我”。写“公将战”是为曹刿的出场准备了条件。然后写曹刿请见的原因。通过曹刿与乡人的问答,一方面讽刺了肉食者的碌碌无为,尸位素餐;另一方面借此有力地衬托出曹刿的有胆有识,富于谋略,给后文写“论战”打下了基础。第二层写曹刿了解战前的政治准备情况,中心是论“何以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在战争之前,必须考虑条件,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条件。正如孙武所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篇》)曹刿入见庄公,首先问何以战,足见他有高明的见地,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有成竹在胸。这里并没有描述曹刿入见庄公时的进退礼仪,写得很简洁,同时也显露出大军压境,鲁国朝廷上下的紧张情况。曹刿和庄公讨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对话一共
读《曹刿论战》札记,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三
《曹刿论战》可分做三大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这一段主要写曹刿入见庄公的原因和战前的政治准备工作,表现了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勇于负责。这一段是分两层写的。第一层首先交代了这次战役的时间,(庄公)“十年春”;指出了交战的双方,“齐师伐我”。写“公将战”是为曹刿的出场准备了条件。然后写曹刿请见的原因。通过曹刿与乡人的问答,一方面讽刺了肉食者的碌碌无为,尸位素餐;另一方面借此有力地衬托出曹刿的有胆有识,富于谋略,给后文写“论战”打下了基础。第二层写曹刿了解战前的政治准备情况,中心是论“何以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在战争之前,必须考虑条件,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条件。正如孙武所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篇》)曹刿入见庄公,首先问何以战,足见他有高明的见地,而且经过了深思熟虑,有成竹在胸。这里并没有描述曹刿入见庄公时的进退礼仪,写得很简洁,同时也显露出大军压境,鲁国朝廷上下的紧张情况。曹刿和庄公讨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对话一共是三组。在第一组对话中,庄公提出的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个“人”字的含义,从和下文中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的“民”字对举来理解,所指的应该是庄公左右的人。因此曹刿才指出,小恩小惠未能遍施,人民是不会听从指挥的,难以作战。在第二组对话中,庄公又提出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表示了庄公把取得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神的保佑上。曹刿却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在曹刿看来,“小惠”、“小信”不可能成为对齐作战在政治上的有力条件,指望依靠这样条件取得胜利,不过是一种奢望。正象淳于髡笑齐威王那样:“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汗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直到第三组对话,庄公才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这是“忠之属也”,能忠于职守,就足以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就是把握民心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战争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因此曹刿才说“可以一战”,并向庄公表示“战则请从”。这说明他经过深思熟虑,已认清了必操胜券的条件和情势;也表明他能急国家之难,挺身而出,有无畏的献身精神。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这一段写曹刿在指挥鲁军取得胜利中所体现的战略指挥原则。全段是分三层写的。第一层点明了作战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都城北面,是有利于鲁国反攻的战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地形篇》)曹刿是能掌握了这一原则的。齐军深入鲁国,补给困难。古代出兵国外,给养全靠掠夺,齐军更加树敌孤立。鲁军不但洞察长勺地势,而且能够做到以逸待劳。因此鲁国选择长勺作为战场,实际是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第二层写曹刿选择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鲁庄公很莽撞,急于出战,“将鼓之”。曹刿看到进攻的时机还没有成熟,就制止了他的进击。当“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这才同意鲁军出击。“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篇》)这也是齐师败绩,鲁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第三层写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急于追击,曹刿又制止了他,因为还没有确切地了解齐军的情况。曹刿深知“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击其不意”(《六韬·兵道》),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了解清楚齐军的情况,这才同意追击齐师。曹刿在阵前非常沉着、谨慎,能周密地考虑问题,做到了“知己知彼”。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曹刿阐明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从“既克,公问其故。”引出了曹刿的论述,同时也看出鲁庄公的愚蠢无知,虽然身为胜利者,却不知道取得胜利的原因。曹刿分析克敌致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士气问题。曹刿指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正符合《孙子·军争篇》中所指出的道理:“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是古代掌握战机的原则。第二是要确切地了解敌人的情况。因为“大国难测”,不能贸然追击,以免中了敌人的埋伏或圈套。直到确认辙乱旗靡的时候,才下令追逐齐军。由于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孙子·地形篇》),鲁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古人对于长勺之战鲁国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不少论述。宋高闶是从双方战争的性质来探讨的。他说:“公何能败齐师,能强也,能强者何?辞直也。其辞直奈何?子纠宜纳,而败绩于乾时。既共命而杀之矣,待小白之道于是为至。待之至而犹以师加我,我因败绩而修备,齐师恃胜而益骄,是以能败之。”(《春秋集注》)他认为齐国进攻鲁国是理屈,所以遭到了失败。鲁国抵抗齐国是理直,所以取得了胜利。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