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 正文
  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655

概要:三层登高望远:拓展延伸,以探究为主线,抓创新一篇经典文章总会留给后人丰富的拓展空间,文本属于每一个读者,我们都有再创造的自由。教学参考书提供主流的观点供教师参考,很多教师也就以此为本,对学生进行启发,力图不蔓不枝。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实用,但抹杀了学生欣赏美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主题应该是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因此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此主旨的总结归纳并不困难。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个问题给学生探究:①如何理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辨证关系;②查查历史上记载的“齐威王”和“邹忌”和本文刻画的有何区别,你怎样看待这种区别。学生可以二选一,分小组自由去探究。学生探究的结果令人欣慰。如学生找出的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三层登高望远:拓展延伸,以探究为主线,抓创新

  一篇经典文章总会留给后人丰富的拓展空间,文本属于每一个读者,我们都有再创造的自由。教学参考书提供主流的观点供教师参考,很多教师也就以此为本,对学生进行启发,力图不蔓不枝。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实用,但抹杀了学生欣赏美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主题应该是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因此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对此主旨的总结归纳并不困难。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个问题给学生探究:①如何理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辨证关系;②查查历史上记载的“齐威王”和“邹忌”和本文刻画的有何区别,你怎样看待这种区别。学生可以二选一,分小组自由去探究。
  
  学生探究的结果令人欣慰。如学生找出的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我们认为本文刻画的人物近乎完美。邹忌是完美人臣:爱生活,有情趣;爱国家,有情操。威王也是理想人君:威而不厉,有风度;亲而不和,有原则。通过对这二个人物的解读,学生们也理解了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问题。通过探究获得立体化,多层次的收获。
  
  文言教学的“三层楼”,其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三层境界。一是打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二是抓重点,没有重点,一切又失之空泛;三是求创新,没有创新,一切知识都不能转化为能力。登上了这“三层楼”,我们才能“古为今用”,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服务,让古人的智慧在今天发扬光大,让学生最终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喻手法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