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60次
概要: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第一中学马清峰 作为文学家,鲁迅塑造着人物,更刻画着他们的灵魂;作为思想家,鲁迅提示着病苦,更要引起疗效的注意;作为革命家,鲁迅须听将令,更要不断地发出匕首和投枪!为创造历史末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韧的战斗。《祝福》就是一篇极出色的计封檄文。 《祝福》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把向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礼教痛击的匕首。在那充满“瞒和骗”的年代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第一中学 马清峰 作为文学家,鲁迅塑造着人物,更刻画着他们的灵魂;作为思想家,鲁迅提示着病苦,更要引起疗效的注意;作为革命家,鲁迅须听将令,更要不断地发出匕首和投枪!为创造历史末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韧的战斗。《祝福》就是一篇极出色的计封檄文。
《祝福》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把向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礼教痛击的匕首。在那充满“瞒和骗”的年代里,在那横竖只写着“吃人”二字的岁月中,祥林嫂成了人肉筵上的又一道祭品,在人们热情洋溢的祝福声中,在人们十分虔诚的膜拜,天地圣众醉熏熏地预备给鲁镇以无限的祝福的时候,善良勤俭温顺耐劳的祥林嫂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带着想见儿子的憧憬,带着被丈夫锯开的恐惧,带着倾尽资财捐了那条“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而终不能赎罪的疑惑,也带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死因,不是肉体上的痛苦,也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那等级森严,“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封建礼教。小说突出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这吃人的主题,做了深刻的剖析。
一、环境与环境的对比
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开始便营造了新年的欢乐氛围,那“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那“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弥漫村镇的“幽微的火药味”,无不证明着鲁镇喜庆而热闹。而就在这毕毕剥剥的爆竹的“繁响拥抱中”我们还会发现另外的情景。“下午竟下起雪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的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和那欢乐的景象相对照,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还须提及的是鲁镇的社会环境,“鲁镇永远过新年”,“杀鸡宰鹅,买猪肉,……”“彻夜地煮福礼”,“女人的臂脖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大户人家的太太都没有的份,就更别说祥林嫂这样的“不干不净”的人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妇女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命运,至于象东西一样被人卖来卖去,抬来抬去那自不必说,尽管你一万个不同意,出格地去反抗,也还得顺从礼教的意志,而且一旦出现别样的“插曲”,那又都是你自己的错。所以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再到鲁镇,没有人叫她贺六嫂或阿毛娘,因为他们只承认祥林!同样的称呼,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眼神,让人感到捆喉般的窒息。
二、环境与心境的对比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天空中,屋室里无一不洋溢着迎新接福的喜悦,而作为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我,却倍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这几个“如此”形象地说明了我的心境,对于这封建意味浓厚的习俗,我只能表现出那种无限的痛惜,无限的同情,无限的期待。所以从四叔那寒暄之后便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新党那一刻起,我便感到了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与这种氛围难以协调。所以,我决计要离开鲁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而就在那“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却每每所料了起来”的不安中,让我们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看到了天地圣灵的真面目,四叔的大骂,短工的冷漠,天地圣众酒醉的蹒跚,无一不是推祥林嫂入死亡深渊的黑手。至于祥林嫂的心境自不必说,以前祝福是她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影,人也白胖了许多!而再到鲁镇,她只有清闲的份了,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也只好看那微雪点点地下,甚至整日闭紧嘴唇……直至她神气舒畅地捐了门槛之后,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的梦击得粉碎,从此她“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就这样由自我满足到急切盼望,再到痛苦绝望的心境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谈《祝福》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