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正文
  1.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758

概要:王运熙 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内容主旨,历来注杜诗者大抵认为是通过歌咏古迹来抒发怀抱。杨伦《杜诗镜诠》(卷十三)于此说得颇为简明扼要,兹举以为例。其言曰: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飘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王运熙       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内容主旨,历来注杜诗者大抵认为是通过歌咏古迹来抒发怀抱。杨伦《杜诗镜诠》(卷十三)于此说得颇为简明扼要,兹举以为例。其言曰: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飘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疑首章与古迹不合,欲割取另为一章,何其固也。

  王嗣奭《杜臆》曰:“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引《杜臆》之言,表示同意。

  说《咏怀古迹》诗五首借古迹来咏怀,从诗的内容说应当没有问题,问题是题目中的“咏怀”二字是否意为“歌咏怀抱”。如是,那“咏怀古迹”四字当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如果把“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像《杜臆》、《杜诗镜诠》那样,也不合行文常理。“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如果直接解释题目含义,就显得牵强了。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杜甫也写了不少以述怀、咏怀、书怀等为题的诗,因而人们对《咏怀古迹》诗,很容易把“咏怀”二字理解为歌咏怀抱。清代注杜诗者往往如此。“顾宸则谓因己怀而感古迹,黄生则谓因古迹而自咏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在题义解释上都不能摆脱“怀抱”二字的束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把诗的内容主旨和题目含义二者区别开来。从内容主旨讲,确是借古迹以咏怀抱;从题目含义讲,则“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会义就是歌咏怀念古迹,这样就很通顺了。这样解释题目,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作品的题目大抵字数比较简约,除少数篇章外,诗题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作品的内容主旨写出来。杜甫有《公安县怀古》(五律)一诗云: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此诗首二句提及吕蒙营、刘备城,都是古迹,第五句“洒落君臣契”抒发君臣遇合之感,全诗也有借古迹以咏怀的内容,与《咏怀古迹》诗相近。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杜诗详注》在这个问题上也说得不明确,前后有些自相抵牾。它于第一首下曰:“首章咏怀,以庾信自方也。”似乎把题目中的“咏怀”二字解为歌咏怀抱。于后面四首下分别说:“此怀宋玉宅也。”“此怀昭君村也。”、“此怀先生庙也。”、“此怀武侯也。”又似乎把题目中的“怀”字理解为怀念。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则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浦起龙认定咏怀是咏怀抱,因而觉得咏怀古迹四字“并读殊不成语”;如果把咏怀解释为歌咏怀念,四字连读就不成问题了。

  《咏怀古迹》共五首,按体例是每首各咏一古迹,但第一首仅提庾信,没有提有关庾信的古迹。《杜臆》认为古迹是指江陵的庾信宅,其言曰:“其古迹则庾信宅也。宅在荆州。”按庾信《哀江南赋》有云:“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陵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这是说他祖先庾滔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南奔江陵,在宋玉宅旧址营建住宅。唐余知古《渚宫故事》(一名《诸宫旧事》)曰:“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故《哀江南赋》云。后杜甫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李商隐诗:‘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是其证矣。”(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二引)可见江陵的庾信宅,即在宋玉宅故址。《咏怀古迹》五首,第一和第二首,第四和第五首关系均致密切。第二首点明宋玉故宅,第一首没有直接提到,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首未明言武侯祠庙,而第五首不言庙,仅提诸葛遗像,互见之笔法有些彷佛。又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荆州部分有曰:“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这一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在唐宋时代,在江陵的有关庾信的古迹和传说,是颇受人们重视的。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