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首之“玉露凋伤”》中的意境创造» 正文
  1.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首之“玉露凋伤”》中的意境创造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861

概要: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堰中学王景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读过一些美学论著,虽然很多都归属于美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首之“玉露凋伤”》中的意境创造,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长堰中学 王 景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读过一些美学论著,虽然很多都归属于美术、书法专业,少有涉及诗歌。然而对于“意境”这一传统美学范畴,却不得不让我注意它。只因在民族文化中,学科划分在古代还不甚明显,对于诗歌意境的生发、创造和了解,无疑会使我加深对民族文化意境理论的全面了解。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去从诗歌的本体立场来分析诗歌意境的创造,选择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作为讨论对象,使文章具有了多重功用性。

                              ──王景翌日补记


  曾经看到过董其昌的一本册页,题名似为“秋兴八景图”,其熟练的笔墨技法中所流露出的意境情韵感人至深,而当我读到杜甫的《秋兴八首》诗后,又感叹画镜与诗境、画意与诗意的跨时代暗合。之所以说跨时代是因为唐、明两朝相隔遥远;说是暗合那是因为画家所体验的图示与诗人所吟唱的字句在意境上你呼我应,不谋而合。怪不得别人会说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没有形态、国别、时代之分的。读杜诗能想到董画,看董画能随即吟杜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意境是比形神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也是更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中国的形神论建立了意象塑造的美学原则,意境是意象的组合,意境说为意象组合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体验之间确立了平衡。杜甫《秋兴八首》中对意境的营造是非常到位的。首先,诗人利用景物的描写建立了一系列的意象。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诗文中,诗人用张大千式泼墨的表现手法,极为酣畅的渲染出了萧森的秋景,绘制出一幅高古伤怀而又悲怆的《巫山悲秋图》卷,“有经霜凋伤的红枫树,有群峰高耸,江间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有充塞整个空间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这一切的意象在组合后便形成了诗人所要渲染的气氛,意境由此而生。

  我们知道诗论中意境的概念始于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王氏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后来释皎然发展了它并将意境创造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初步建立了意境理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整个唐代文学乃至宋词元曲、现代诗歌均受到意境理论的影响。杜甫诗中所流露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是现实主义的,同李白的“黄河之水”、“金樽美酒”式的浪漫以及李商隐“东风无力”、“愁云鬓改”式的颓废大不相同。

  唐代诗论、画论中的意境理论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巧合。正如形神论出现在六朝并非偶然一样,形神论的建立得力于人物画的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就是其在理论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意境说的产生与山水画的成熟有关。从传神到意境,可以看到诗与画理论和实践进步的足迹。诚然,这有些是基于传统文化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模式。古代没有很强的学科划分,大凡文化人,就是较为全面的,如苏轼、黄庭坚、董其昌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在讨论或欣赏杜甫《秋兴八首》抑或其它唐代诗人的诗作时,都不可能避开唐代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盛唐诗人的情景交融,不仅像许多六朝诗一样限于语词意象,更表现为全诗之境。杜诗《秋兴八首》集抒情和写意于一体,彼此不分。在表象上人与物掺杂关和、物役于情。“丛菊”所开的是“泪”,“孤舟”所系的是“心”,是怎样的泪?又是怎样的心?只有诗人最清楚。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很强调一个“悟”字,我想,要深切体味出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恐怕只有从“悟”的维度去体验才能捕捉得到,是谓“冥搜物象开”、“惟灵出万象”,又谓“眼中有心,心中有眼,二者无意于相乱,而不能不相乱也”。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