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 正文
  1.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80

概要:王有器 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或说杜诗是巍巍的高山,或说杜诗是滔滔的大江,一部杜诗确实如一座丰碑,在中国诗坛的峰巅上岿然屹立。尽管盛唐景象被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王有器    

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或说杜诗是巍巍的高山,或说杜诗是滔滔的大江,一部杜诗确实如一座丰碑,在中国诗坛的峰巅上岿然屹立。尽管盛唐景象被历时八载的“安史之乱”席卷而去,唐王朝成了一轮西斜的寒日,但正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杜甫正是在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乱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华,确立了“诗中圣哲”(郭沫若语)的地位。

  要了解杜诗,不可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因为杜甫的身世遭遇,便是杜诗最好的注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巩(今河南巩县)人,出身名门望族,远祖杜预,西晋名将,亦为历史学家。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其父杜闲,亦做过司马等地方官。杜甫年少,适逢开元盛世,故尔豪情满怀、理想高远。二十四岁赴考洛阳未中,便漫游齐赵、遍访名山。三十岁返洛阳,遇李自、高适,更是如鱼得水,论文赋诗,极为快意。这是杜甫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从此以后便坎坷多赛,江河日下。

  三十五岁到长安谋求官职以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理想,然玄宗自册立杨贵妃后便“春从春游夜专夜”,不理朝政居后宫。奸信当道、正人被斥,杜甫于长安竟困居十年不为所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十四岁的杜甫安顿家小于口州,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期途中被俘,押到长安,困囚了八个月。后冒险出逃,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凤翔,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因直言谏净触怒龙颜,致左迁华州(今陕西华阴)。华州一年,杜甫目睹种种社会惨状,深感理想绝望,故于乾元二年(759年)辞官回家,从此便飘泊无定饱受战乱之苦。先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再至同谷(今甘肃成县),又至成都,仗亲友资助在西郊洗花溪畔盖一茅屋,名曰“草堂”,然成都亦非世外桃源,军阀纷争、战乱不已。杜甫只得又掣妇将雏避乱梓州(今四川丁台),时年四十八。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杜甫从间州(今四川间中)重返成都,经人推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有“杜工部”之称。

  五十二岁时,杜甫再离草堂,开始了他最后一段飘泊的生活。大历元年(766年)到夔州;次年欲回家乡,但因兵乱不息而无法回归,只得往返流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之间。终于大历五年(770年)冬,病死湘江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是潦倒文人的多难旅程,也是用诗歌谱写的人生悲剧。杜诗遗留千四百余首,悲愤地叙述了他痛苦的一生,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变,如实地记录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处境。

  《登高》一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阳登高所作。孤城晚秋,猿啼鸟飞,败叶飘零,满目萧然。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览之景苍凉雄浑,所抒之 情沉郁悲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绝千苦的秋之歌,历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语)。

  作诗取材登高,非杜甫始,但如杜甫把意境写得如此开阔壮观,实非多见。“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自鸟飞回。”上句一“哀”字,便写尽了悲秋之状,江风巨烈,晴空如海,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耳中所闻之哀,实则是心中所感之哀,万里悲秋,他乡作客,自然哀上自头。下句写深秋九月,林寒涧肃,秋江清澈,水鸟回旋。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天高地远,归途茫茫,傍水低飞,何枝可依。诗人颠沛流离到此,见物伤情,恐怕又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之叹了。“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极具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景物,人得诗来,形象鲜明,读之如身临其境,且所显示的境界极为雄浑高远,令人昂扬振奋。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