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正文
  1.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2. [11-18 14:05:04]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268

概要:第三层次则是如「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旨有五日而后反。」列子能脱却形体之拘累,超越自我,了无罣碍,故能身轻如燕,随风遨翔,而免于形累,然无风则不得行。故庄子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即在于其虽摆脱形体之拘限,仍为外在自然之气—风—所左右。第四层次,即庄子认为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到达无待之境,才能以天地自然之道为己任,置身于六气变化之流,与自然世界合而为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融合无间,毫无分别对待,故曰无待。唯此无待,方为逍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一种人有己,他才会有功有名,因为他要把功名带到自己的身上;第二种人是可以无功无名,但是他还是有己;第三种人虽是无己,不过仍受限于形体,随风而起;而第四人物无己无功无名,是自己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自在,所以能游无穷,且恶乎待哉。(三)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是承接前文无待之境界,借前人的故事,或今人辩答,说明因物为用,物莫之伤的观念。承前,一个人若依着深蓄厚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第三层次则是如「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旨有五日而后反。」列子能脱却形体之拘累,超越自我,了无罣碍,故能身轻如燕,随风遨翔,而免于形累,然无风则不得行。故庄子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即在于其虽摆脱形体之拘限,仍为外在自然之气—风—所左右。
第四层次,即庄子认为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到达无待之境,才能以天地自然之道为己任,置身于六气变化之流,与自然世界合而为一,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融合无间,毫无分别对待,故曰无待。唯此无待,方为逍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一种人有己,他才会有功有名,因为他要把功名带到自己的身上;第二种人是可以无功无名,但是他还是有己;第三种人虽是无己,不过仍受限于形体,随风而起;而第四人物无己无功无名,是自己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自在,所以能游无穷,且恶乎待哉。
(三)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这是承接前文无待之境界,借前人的故事,或今人辩答,说明因物为用,物莫之伤的观念。
承前,一个人若依着深蓄厚养有成之后所达致的无待之心境过活,则能享有游于无穷的逍遥之乐,而这是因为此种人在随顺无待的心境之中必能坦然地面对、以致于全然地因任一己及万物万事的自然分际,能因任自然,所以在待人接物处世上,将能因物为用,而决不会勉物从己或抑己从物。这大至治理国家,小至三餐饮食皆然。庄子于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魏王赠瓠于惠子」等故事说明无用而大用的意义。
总而言之,由陷溺转化到超拔,由解消有待的心结转化到依无待的心境过活,一个深蓄厚养有成的人,其在待人接物处世上必是广大自在,毫无忧惧畏苦地生机盎然,而这也即是逍遥游的极境了。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何谓逍遥的境界:
(一)了脱身心拘累之境界:
老子尝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之可见,人之不得逍遥者,即因常受形躯官能及心知情识之身心拘囿,终身役役,而不得休歇。而臻于逍遥无己之境界者则不然,能了脱身心之诸种执着,而忘怀一己之存在。
逍遥游篇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土山焦而不热。」
齐物篇曰:「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死生无变己,况利害之端乎! 」
即是描摹圣人忘怀一己形骸之死生、利害及心知事故,了脱身心拘限之无心无己境界,是以能登高不栗,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寒暑弗能害,而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惧。与物无逆,心闲无事,而逍遥于道德之乡。
(二)无用之境界:
世俗之价值取向,以为有用者即有用,无用者即无用,有用与无用之分野,至为明显,截然相异而不可混淆,故皆求有用之用,遭人迫害,以此伤身,而不得终其年。然臻至逍遥境界者则不然,脱却世俗之功用价值,不显己用,不拘己才,以无用大用,而无为自在。如逍遥游篇中庄子对惠子的对话中说:
「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三)无心化成之境界:
有心治之,则仍有所执,劳神苦心,而与物有隙,此未臻无己境界故。唯臻于逍遥之大圣,其化及天下,则能无为,虚怀利物,无物不顺,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从容无为,而无所不为。忘怀一己之治,若百姓之自为,而不知所以然。
逍遥游篇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榖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礡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
应帝王篇曰:「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此皆指述圣人不将不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应物不藏,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化及天下,而天下大治,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无心化成之逍遥无己境界。
(四)不居功名之境界:
芸芸众生方其建大功,立大名时,常自恃己功,以夸耀炫示,终以功名自焚之地步。而臻于无己境界之至人、神人则不若是。虽无心立功名,而能名盖天下;虽功名盖也,亦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还与众人,而逍遥自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王勃《滕王阁序》诗词鉴赏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