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识其体 诵其词 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正文
  1. 识其体 诵其词 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338

概要: 作者:张玉新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名、灵、鸿儒、白丁等)和虚词(则、之等)。 2.把课文按照诗行的形式抄写,大致读懂课文,并找出对偶的文句、韵脚,以便背诵。 【教学设想】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中韵文的能力。 2.积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铭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作者的处境与文中透露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

识其体 诵其词 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作者:张玉新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名、灵、鸿儒、白丁等)和虚词(则、之等)。

2.把课文按照诗行的形式抄写,大致读懂课文,并找出对偶的文句、韵脚,以便背诵。

【教学设想】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中韵文的能力。

2.积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铭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作者的处境与文中透露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字词(名、灵、鸿儒、白丁、则、之)

提出的疑问(对文句意思的,对行文结构层次的疑问等)

3.展示学生分行抄写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

1.展示分行抒写的课文ppt,标明韵脚,体会韵律。

请同学朗读,大家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弱、一是节拍)。

2.齐读课文,教师、学生轮流读课文。

反复朗读后,结合自读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初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回答:有趣、朗朗上口)

明确:从整体感知中可以知道作者的情感是自持的,很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陶醉;了解其中的原因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结合发给学生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课文讲析

1.题目是《陋室铭》,作者的“室”到底陋不陋呢?

明确:全文反向立意,不写陋室之陋,而写陋室之不陋,一步步论证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陋室之不陋实际上是对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表明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写于作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遭贬谪期间,能表现出这种情操实难能可贵。

2.作者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陋室铭》是作者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失败后而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产物。刘禹锡本是个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从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到身居陋室,自然是苦衷难言。因此在《陋室铭》中思想矛盾也依稀可见:一会儿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一会儿又将自己身居陋室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比,看得出作者仍不甘寂寞。

《陋室铭》既有作者不羡慕富贵荣华、不与当时腐朽的权责同流合污、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的积极一面,也有自命不凡、清高脱俗的消极的一面,我们在鉴赏时要细加分辨。

3.使用“素琴”的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张志和注释)“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于是自晋以后,人们便用“素琴”“无弦琴”“陶琴”“靖节琴”“彭泽横琴”“琴无弦”“琴不设弦”“无弦木”“无弦”“琴中趣”等来称谓没有弦的琴,指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注重的是弦外情味,得意而忘物。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豹子头林冲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