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从“言”入手,让文闪光» 正文
  1. 从“言”入手,让文闪光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463

概要: 师:那你还能能找到一个更能有力说明曾子“善于反省”的字吗? 陈裕晖:(稍停)应该是“日”字,因为它是每天的意思,说明曾子是日日如此进行多次反省!做一件事不难,难在坚持。 师:很好!一次反省不难,难在“日省”,请把整段文字结合你的理解朗读一遍 (读得相当成功,学生鼓掌)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好呢? 叶迎冬: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词及标点。 师:有道理,这是朗读时最直观的感觉,还有其他心得吗? 黄超萍:还要注意扣住关键词句,对人物进行分析,只有从心理理解了人物,才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紧扣文本“语言”,把现代文教学常用的形象分析运用到文言教学中,且把文言教学该注重的诵读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朗诵该注意的技巧相结合,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本,使学生认识到:朗诵不是单纯的技巧支撑!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与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形之于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诵读才能声情并茂,血肉丰满

从“言”入手,让文闪光,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师:那你还能能找到一个更能有力说明曾子“善于反省”的字吗?

陈裕晖:(稍停)应该是“日”字,因为它是每天的意思,说明曾子是日日如此进行多次反省!做一件事不难,难在坚持。

师:很好!一次反省不难,难在“日省”,请把整段文字结合你的理解朗读一遍

(读得相当成功,学生鼓掌)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把一句话、一篇文章读好呢?

叶迎冬:要注意文章的语气词及标点。

师:有道理,这是朗读时最直观的感觉,还有其他心得吗?

黄超萍:还要注意扣住关键词句,对人物进行分析,只有从心理理解了人物,才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紧扣文本“语言”,把现代文教学常用的形象分析运用到文言教学中,且把文言教学该注重的诵读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朗诵该注意的技巧相结合,达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本,使学生认识到:朗诵不是单纯的技巧支撑!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与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形之于声,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诵读才能声情并茂,血肉丰满。这样做,既不失古文学习的字词落实,也不失古文教学的书声琅琅,让曾子不再是一个文字中遥距千里的“存在”,而是从远古款步而来,鲜活的精神焕发的站立在学生面前,一颦一笑间自然地进入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文化的滋养与道德的熏陶。这样,不仅使文本的教学寓教于乐,而且使得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关键是我们要会发觉文章的闪光之点。

【二】咬文嚼字,让文字流光

-------此“拔”非彼“跋”

那是《童趣》的课堂教学……

学习之语言: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课堂之回顾: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经典篇章,学生对于其中的“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兴趣尤浓。至今课堂上对于“拔”、“跋”的探讨犹在耳旁:

师:孩子们,沈复为何用“拔”而不用“跋”啊?我们只学过“跋山涉水”,却并未学过“拔山”啊?是作者用字错误,还是出版印刷错误呢?如若不是,作者为何不用足“跋”却用守“拔”呢?能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吗?

吴奕辰:用手的“拔”更好,因为这样把癞蛤蟆当成了人,更加生动形象,而且用手的“拔”更能显示癞蛤蟆的力大无穷。

师:考虑到文章的修辞,并与文章的“庞然大物”相结合,注意前后呼应,有道理,很不错!

刘羿霄:我也觉得用手的“拔”更好,因为癞蛤蟆在虫子眼中,俨然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用手的“拔”比用足的“跋”更衬托出癞蛤蟆的庞大。

师:啊!与虫子进行对比,来解释“庞然大物”,蛤蟆确实力大无穷啊!运用比较法,很好!但“而用足的‘跋’比用手的“拔”更直接,”似乎有点表述不清哦!谢谢

叶絮麒:我和他们一样,用手的“拔”更能体现出蛤蟆的灵巧,和后文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相呼应,可是用足的“跋”却体现不出来。

师:前后呼应法再次体现,与后文的语句相关联,思维严密,有理有据,挺不错!但还没有说出为何不用“跋”的原因哦!谁能说说作者为何不用用脚的“跋”呢?

钟叶雯:对于小虫子来说,癞蛤蟆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足的“跋”更突出的是旅途的艰辛,而体现不出手的“拔”的力气大,反而令人觉得癞蛤蟆十分弱小,而用提手旁的“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癞蛤蟆那种“倒拔垂杨柳”的气势,所以,作者不用“跋”。

师:辨析词义,区分不同,比较之中让我们对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匠心深表钦佩,而且画面感说的很强,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都走进了清朝,我想这是沈复未曾想到的,谢谢你精彩的解读。通过我们刚才的辨析,“跋”“拔”之分已柳暗花明,那么谁能把蛤蟆“拔山倒树”的气势用你的情感传递出来呢?

叶絮麒、吴奕辰、刘羿霄分别进行了表情朗读,十分出色,特别是吴奕辰,这个孩子善于表现,具有表演的天性,他那种夸张的走路姿势,那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那令人动容的声音,完成了一次经典的蛤蟆之“拔山倒树”图,令人拍案叫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多角度看奥运课外阅读拓展材料
《从“言”入手,让文闪光》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