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正文
  1.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759

概要: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特级教师 朱瑛 李吉光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很小,这是因为小学生是以学习现代的鲜活语言为主的。关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然文言文学习定位于诵读层面,那么它就要遵循诵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我们认为:“读”字当头,以读促悟,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当是不错的方法。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古文与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特级教师 朱瑛 李吉光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很小,这是因为小学生是以学习现代的鲜活语言为主的。关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然文言文学习定位于诵读层面,那么它就要遵循诵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我们认为:“读”字当头,以读促悟,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当是不错的方法。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古文与现代学生的隔膜,要冲破这道隔膜,读,应成为基础和前提。只有读,才能辨味文言的语言,才能加深对文言的理解,才能被文言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但是,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差,自控能力弱,在诵读经典文言文的过程中随着新鲜感的消逝,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提不起兴趣,因此激发诵读兴趣,探索诵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白对读,引发阅读期待

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用讲故事、读译文、说典故的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急于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言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前,可以讲讲《王戎巧识苦果》等与之有关的小故事,来认识《世说新语》,再由《世说新语》引出《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这样就会勾起学生阅读的渴望,引发阅读期待。学生“愿意去读”,效果远远要比我们老师“叫他去读”好得多。

另外还可以巧用预习,化难为易。由于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预习,可以降低难度,减少陌生感,提高学习成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之前,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预习要求: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3、课前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良才。学生都想成为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预习了也就有了基础,等到开课的时候自然也就顺畅得多,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一些。

二、指导练读,用语感去触摸

《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编在“语言的艺术”单元首篇,编者这样安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怕学文言文。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范式要素之一。”读通文言文应是文言文教学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过三关的模式来进行:第一关:读通。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是正常的。初学文言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闯好“读通”关。读音不同的字词,要指出;断句、停顿,要引导学生体会;难读的句子要领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语调,音断气不断等。要把范读、领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又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如《杨氏之子》(人教版五下),导人新课、范读课文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划分语句分节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学生在朗读古文时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古文韵味作适当的铺垫。第二关:读懂。如《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中一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有的学生按照注释这样理解“太好了,高高的就像泰山一样”,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太好啦,我仿佛在琴声里看到了像泰山那样的高山”、“太好了,我听着音乐,好像看到了巍峨的泰山”。对于这些说法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赞赏学生掌握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把握了主体意思,核心意思,句子的简洁与具体不必苛刻。第三关:吟读。古人读书叫作“吟”,叫作“咏”。多美的字眼啊,那是绝无人间烟火味的吟哦讽诵。因此,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要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为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古文进行正确的断句。想当年,有着天下第一老师翁同龢指导的光绪帝,年十六而未能正确断句,更何况我们的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利用“三化”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