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高二语文课后练习《过秦论》问题探究» 正文
  1. 《过秦论》问题探究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811

概要:1、第2自然段内容庞杂而又高度概括,人们对它的层次划分说法不一,究竟怎么划分?第2自然段应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北收要害之郡”,写秦对诸侯国的各个击破,“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难以单独与秦抗衡以及诸候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层从“诸侯恐惧”到“弱国入朝”。写秦国击败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说明诸侯各国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起来,都不是秦的对手,展示了秦统一中国的必然趋势。余下的部分为第三层:写秦的孝文、庄襄两国君因“享国之日浅”而无事可写。2、面对百万之众的“多国部队”,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联合起来的“多国部队”整体实力绝不比泰国弱,如果联合起来还不如秦国的实力强大,那么九国之师就没有必要远道而来叩关送死了。所以如果统一战线真的是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协调一致,争先恐后攻打秦国,秦国必亡无疑,然而事实上诸侯各国谁都怕秦国伤害自己,因为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就决定了一旦战争真的打起来,他们必然

《过秦论》问题探究,标签:高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1、第2自然段内容庞杂而又高度概括,人们对它的层次划分说法不一,究竟怎么划分?

    第2自然段应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北收要害之郡”,写秦对诸侯国的各个击破,“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难以单独与秦抗衡以及诸候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层从“诸侯恐惧”到“弱国入朝”。写秦国击败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说明诸侯各国无论是单独还是联合起来,都不是秦的对手,展示了秦统一中国的必然趋势。余下的部分为第三层:写秦的孝文、庄襄两国君因“享国之日浅”而无事可写。

  2、面对百万之众的“多国部队”,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

    联合起来的“多国部队”整体实力绝不比泰国弱,如果联合起来还不如秦国的实力强大,那么九国之师就没有必要远道而来叩关送死了。所以如果统一战线真的是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协调一致,争先恐后攻打秦国,秦国必亡无疑,然而事实上诸侯各国谁都怕秦国伤害自己,因为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就决定了一旦战争真的打起来,他们必然以不使自己受伤害为前提。再说秦国确实强大,论单打独斗谁也不是秦的对手,秦的函谷关有多大,一下子能上几个人,很显然谁先上谁挨打,所以九国联合起来纵然有百万之师,也形同虚设。秦国正是看到诸侯国的这一致命弱点,才敢大胆的“开关延敌”。而面对秦国大胆的“开关”,九国之师也真的只是“逡巡”,谁也不敢冒然进入,最后落得个“流血漂橹”的可悲下场。

  3、“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是什么用法?文中还有这种用法吗?

    “殊俗”从字面上看就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风俗。特殊的风俗是比较中原地区的一般风俗而言,文中以此替代具有这种特殊风俗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借代修辞手法。文中这种借代修辞还有一些,比如:“七庙”代替国家,用“七庙隳”代替国家灭亡。“七庙”本是天子的宗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标志,如果说哪一个皇帝连自己老祖宗的牌位都保不住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另外,像“瓮牖绳枢之子”代指穷苦人家的孩子;“行伍”代指军队;“阡陌”代指乡村;“长策”、“敲扑”等都属于借代修辞。

  4、比较“振长策而御宇内”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两句有什么不同?

    从修辞学角度分析,这两句都属于借代手法的运用。“长策”本义是马鞭子,如果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整天举着马鞭夺取、驾御天下,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长策”应该代指秦始皇所拥有的征服天下的武力。这句话应该是说秦始皇凭借着秦国强大的武力征服了诸侯,统一了中国。“敲扑”本义是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用来代指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中国后,奴役天下百姓的严酷刑罚。所以前一句如果是写秦始皇攻取天下时的不可一世、嚣张气焰,那么第二句就是写秦始皇守天下时的残酷和野蛮。

  5、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两句中能否看出秦的“不仁”?

    修长城,加强边关建设,防御外邦的入侵,这本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当年的赵武灵王凭借自己一国的微弱实力修筑长城,抵御外患,赢得全国上下一片赞誉。可是秦始皇凭着统一六国后的强大的国力,仅仅连接以前六国的旧长城,就使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至于“收天下之兵”销毁,这本是削弱人民起来反抗的一项举措,似乎也无可厚非,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统治者的霸道和无理。他们害怕人民起来反抗,就强硬地销毁兵器,不顾人民的感情和心理。这不难看出秦统治者的凶残,他们根本没考虑要收买人心,要推行“仁政”,这就注定秦必然灭亡的命运。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做好防御外患的工作外,他统治天下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如何统治人民上。他的统治策略大致分三步:首先是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他认为先王的治世之道不符合他今天一统天下的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他的专制统治格格不入,人民读多了这种书,定会对他的专制产生不满,所以残暴地焚书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第二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始皇帝认为人民没有了兵器自然就不会或根本就无法起来反抗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人民虽然手无寸铁,但还不会“斩木为兵”吗?第三步,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见就在这统一的国家,在和平的年代,始皇仍不放心,要设卡放哨,仔细盘问来往的行人,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纵观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做了铺垫。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课后练习高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高二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过秦论》特殊句式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