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一年级语文知识漫说《静夜思》» 正文
  1. 漫说《静夜思》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一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162

概要:漫说《静夜思》 薛天纬

漫说《静夜思》,标签:一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漫说《静夜思》  

薛天纬       作者:薛天纬,1942年生,陕西宜川县人。196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西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合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等。

  依恋和思念故乡,本是人之常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各种社会联系不够发达,人们的乡情显得特别浓重,因而,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抒写乡情的篇章。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举行一次民意测验,从这类诗歌中评选出传诵最广、最为人们熟悉的一首,那么,可以预料,十之八、九是李白的《静夜思》当选。如今,人们熟知的是这样四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然而,这首小诗最初的字句却稍异于此。宋刊本《李太白文集》(笔者所见为日本静嘉堂藏本的影印本)、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这应该是诗的本来面目。到了清代,情况遂起了变化。在《全唐诗》及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中,虽然保留了诗的原貌,但在各种选本如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乾隆御定《唐宋诗醇》中,第一句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第三句仍旧。而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则连第三句也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其后(包括解放后)的各种李诗选本及唐诗选本,字句大都从《唐诗三百首》。这样一来,《静夜思》就被局部地改动过了。这种改动,对诗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那么,改诗的人是谁呢?我以为只能是人民大众。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此书“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编成,当时人口所传的《静夜思》,大概就是那样四句。一首文人诗来到民间,得到群众的喜爱,在流传的过程中,老百姓自然而然地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习惯改造它,使它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这种改造,又反过来加速与扩大了诗的传布,而随着这首小诗的广泛流传,人们心目中的李白也变得更为平易可亲了。

  《静夜思》这首诗,能为文化水平最低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所喜爱。这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它语言的明白晓畅外,还应该有内容方面的原因。短短二十字,何以具有如此广泛的艺术感染作用?很值得我们作一番探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静夜思》,我们需要把它与别的抒写乡情的诗歌作一比较,即以唐人绝句中的一些著名作品为例: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从远离家乡的贬所逃归,临近故乡时,惴惴不安,诗中含有难言之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在朝中做官几十年,老来请求还乡,诗中流露着重返故乡的喜悦,又透出轻微的怅惘与孤独之感。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从军西域,行旅匆匆,万里之外思乡,其情颇为悲凉。柳宗元《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作者政治失意,去国怀乡,故造语危竦,情思峻烈。李白也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此为诗人晚年之作,他经历了一生坎坷,老来又遭流放,晚景凄凉,心情郁愤,其乡思亦苦恨惨愁。所有这些抒写乡情之作,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所写乡情都同作者的生活经历及眼前处境联系着,因而乡情具有具体的生活内容,具有个人的独特感受。二是所写乡情大都强烈、浓重,内含的感情力度大。读这样的诗歌,人们须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的处境,体察诗人的心情,才能充分领会诗意。这就要求读者具有与诗人相同或相近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见闻。象《回乡偶书》所写到的鬓发变白、乡音未改等细节,是日常生活中的习见现象,这首诗就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些诗,由于所表现的乡情具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引起乡情的环境又非寻常可遇,因而,一部分生活经验较丰富或文化素养较高的读者也许能够体会其中的诗情,产生较强的感情共鸣,但另有许多人因为生活见闻与文化水平所限,不知“海畔尖山”的景象怎样奇异,不知“杜鹃啼归”的声音如何悲切,便不可能充分体会诗人的感情活动。这样一来,这些诗歌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就受到了限制。

[1] [2]  下一页


Tag:一年级语文知识一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一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家住上了新楼房
《漫说《静夜思》》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