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 焦忠民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周伯宜,是一个有维新思想的读书人。母亲鲁瑞,农村人,以自修得到看书的能力,她的品格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幼年常住外婆家;六、七岁时读私塾。那时除了读“四书”“五经”外,也读“野史”“笔记”之类,并喜欢民间木刻、绘画艺术和“社戏”。十三岁时祖父下狱,他避难于乡下,接触了农村社会,
《呐喊》导读,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树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周伯宜,是一个有维新思想的读书人。母亲鲁瑞,农村人,以自修得到看书的能力,她的品格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幼年常住外婆家;六、七岁时读私塾。那时除了读“四书”“五经”外,也读“野史”“笔记”之类,并喜欢民间木刻、绘画艺术和“社戏”。十三岁时祖父下狱,他避难于乡下,接触了农村社会,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这段生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1898年,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接触了“科学”与“民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者成为他前期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为了寻求救国真理,1902年4月赴日留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这时写了立志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的著名诗篇《自题小像》。在东京积极参加“排满运动”,并发表了一些富有战斗精神和科学价值的作品。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但后来痛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文艺正是医治和改变人们精神的利器,于是弃医从文。1906年又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他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它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9年编成《域外小说集》并作序。
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之后写文言小说《怀旧》,显示了他的讽刺才能。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后升佥事。1917年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愤而辞职,在苦闷中进行新的探索。1918年1月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委会。5月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极其深刻地揭露了中国社会是人吃人的历史的本质,这是新文化阵营向封建社会、孔孟之道投下的第一封宣战书,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巨作。以后他的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了包括中国新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内的十四篇小说,1923年集为《呐喊》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呐喊》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刻画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重压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不同阶级的人物的心理面貌,创作了不朽的农民典型,也塑造了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和城市贫民的形象,是“五四”时代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的集中表现。
1920年后,他一面创作,一面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和研究古典文学,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嵇康集》、《小说旧文抄》、《唐宋传奇集》等。“五四”运动落潮期,他苦闷旁彷徨,但他仍以坚韧的战斗精神坚持对“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斗争。1925年后支持与领导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出版《语丝》、《未名》,主编《莽原》,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和《未名新集》,排击各种反动思想。同时,积极指导和鼓励青年与反动统治作斗争,成为青年的领袖。因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斗争,成为青年的领袖。因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斗争,曾被章士钊革职。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和大量杂文。
1926年8月,因受封建军阀、政客的压迫而赴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散文笔调优美,感情沉郁,记述了他的片断经历,从侧面勾划了中国社会。1927年1月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