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的一生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242次
概要:廖就胜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爱国,就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能够推动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辛勤劳动和英勇战斗。梁启超的一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对祖国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正是在这种思想感情的激励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进行各种活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变化,梁启超的爱国思想言行,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总的看,他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
爱国者的一生,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廖就胜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爱国,就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能够推动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辛勤劳动和英勇战斗。梁启超的一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对祖国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正是在这种思想感情的激励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进行各种活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变化,梁启超的爱国思想言行,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总的看,他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5年至1898年,他的爱国思想以变法救国为主。希望通过变法维新,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梁启超的青少年时代,资本主义已进到帝国主义阶段。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在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关键时刻,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明确提出要挽救民族危机,并反对割让台湾。这时的梁启超也义愤填膺,在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后,又怀着爱国的激情,跟着康有为出报纸、写文章、建学会、办学校,大力宣传,要求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896年,他办《时务报》,宣传变法的理论、内容和途径。1897年,到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培养变法维新的骨干,还与封建顽固派展开大论战。在这过程中,梁氏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武器,对二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因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首先是作为爱国者的救亡运动而出现的。在这个运动中,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已充分表现了出来。这个运动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巨大的。
第二阶段:从1899年至1903年,他的爱国思想以革命救国为主。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他逃亡到日本,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加上在和孙中山的交往中受到孙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和革命派日益接近,并希望通过与孙中山联合,共谋国事,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这个时期,他在日本于1899年创办《清议报》,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恶行径,揭露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他写文章大谈革命与破坏,大声疾呼要破坏封建专制政体。他开始认识到,要救国,必须进行革命,“革也者,天演界中不可逃避之公例也。”
1902年2月8日,他在日本创办了《新民丛报》。他怀着爱国、救国的热情写文章,一切问题都从救国的立场去考虑。如他写了《释革》、《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爱国歌四章》等文章,大大激发了当时青年们的爱国热情。有的青年读了梁氏的文章,以至拍案而起,准备大干一场,去建设一个少年中国。有的青年读了梁氏的爱国歌,振作了精神,准备为祖国的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阶段:从1904年至1918年,他的爱国思想以宪政救国为主。
1903年,梁氏到北美游历,他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制度较之封建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他同时看到美国社会中许多腐败和黑暗的东西,从而片面地认为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要比美国的民主共和(共和立宪)流弊少,更切合中国的国情。加上康有为对他在第二阶段倾向革命的表现给予激烈的反对和严厉的斥责,使他又与革命派疏远起来。从此,革命与破坏也不讲了。他在自己办的报刊上,又大力宣传君主立宪制,反对暴力革命。但他宣传的重点则在立宪上,认为有了宪政,人民有权根据宪法办事,去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就可以富强起来,就可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呵旁观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