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敬梓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81次
概要: 吴敬梓是个“传统心肠的先锋派”,他在《外史》中发现了那么多否定性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他发掘的肯定性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却只有老辈人的道德态度和琴棋书画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他的个性气质的大致内容了,而他的学术品质则给了理性的平静的叙述语调,再加上他那现代派的孤独(他镇日呼朋引类的歌吟纵酒正是在努力摆脱这致命的孤独)使他的小说完全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尽管小说几乎都是在他本人和身边人的真实事情,以致于探查“原型”的工作成了富有魅力的事情。他“才大眼高而心细”(吴湘皋语)、“小事聊糊涂,大度乃滑稽”(金兆燕语),而且疾恶不仇人,才有了那“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的永恒的魅力。而琴棋书画是他“能想起来”──也就是从传统那里所能“认领”到的最好的生存姿态了。用张爱玲的话说,这也是“最后一个苍凉的手势”。 以琴棋书画为精神寄托的四奇人的含义,说白了是以艺术化的活法为“得道”、为不白活──这是作者看透一切功利追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敬梓,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吴敬梓是个“传统心肠的先锋派”,他在《外史》中发现了那么多否定性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他发掘的肯定性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却只有老辈人的道德态度和琴棋书画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他的个性气质的大致内容了,而他的学术品质则给了理性的平静的叙述语调,再加上他那现代派的孤独(他镇日呼朋引类的歌吟纵酒正是在努力摆脱这致命的孤独)使他的小说完全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尽管小说几乎都是在他本人和身边人的真实事情,以致于探查“原型”的工作成了富有魅力的事情。他“才大眼高而心细”(吴湘皋语)、“小事聊糊涂,大度乃滑稽”(金兆燕语),而且疾恶不仇人,才有了那“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的永恒的魅力。而琴棋书画是他“能想起来”──也就是从传统那里所能“认领”到的最好的生存姿态了。用张爱玲的话说,这也是“最后一个苍凉的手势”。
以琴棋书画为精神寄托的四奇人的含义,说白了是以艺术化的活法为“得道”、为不白活──这是作者看透一切功利追求均无谓之后的最后的一项坚持,也是吴敬梓本人的真实选择。这中间包含着无限的高超和无奈,让今日文人尤为心酸的是:这几乎是坚守知识分子“德行”的最后底线了。也是文人不想与世浮沉、做一点有安身立命价值的事情所必须坚守的“活法”。否则随念流浪、架空度日、追逐外物,自缠自陷,虽生犹死。这里揭示的根本问题又回到了是“向内转”,还是“向外转”这个思想道路问题。孤立的看,向内转没出息,向外转容易出问题。其实关键是“转了”以后干什么。内转、外转都有变成行尸走肉的可能性。做人与作文一样是得失寸心知的事情。唤醒这感知得失的良知是文学乃至所有人文学科的“天职”。吴敬梓也正因空前深入的揭示了其中的复杂和微妙,而成为伟大的作家。
在我知道的伟人、名人当中,最和吴敬梓好有一比的要数斯宾诺莎了:斯氏宁静的以磨镜片为生,以更好的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为了独立思考哲学反而不去当什么哲学教授,最终完成了他那几何学格式的《伦理学》。这种自食其力才是吴敬梓要标举的知识分子要自食其力的含义。个性的生命力在创造性,保护个性是要保护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个性是犬儒的假名士的个性。斯氏的哲学成就凸现了“磨镜片”的意义,同样《儒林外史》的诞生凸现了吴敬梓“辞却爵禄之縻”、“灌园葆真素”的意义。当然还有马克思不当资本家的赚钱机器、萨特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些现代哲人自然比吴敬梓和斯宾诺萨复杂,但原则是一样的,用孔子的话说,这叫做“君子不器”。
也许是因为生存方式一致而有了深层的理念上的一致。两人都以伦理存在为本体。吴敬梓用小说形象表达了抵抗“非存在”(如功名富贵)威胁而坚持人之自我保存自我肯定的努力是高于一切的根本问题。斯氏把他的本体论著作叫做《伦理学》即意在为人的伦理存在提供本体论的基础,包括人的存在的勇气也与存在本身是一体化的,他认为:存在的勇气并不是诸品德中的一种,而是参与自我存在亦即自我肯定的每一本质性行为的表现。自我肯定的信条也是斯氏的核心思想,《伦理学》Ⅲ命题7是最为原则的说法:“一切竭力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而是该物的实际本质。”他把这种努力叫做事物的力量。同前命题59说勇气和自我肯定是指灵魂所具有的力量,是灵魂成为它本质上所是的那种力量,这力量成了“欲望”,他说“我所谓的勇气指的是欲望,每个人靠这种欲望,只听凭理性的命令而保持其自身的存在。”这种勇气将“创造的少数”推出地平线,然而这种古典人文精神在近现代陷入了空前的孤独境地,比他们本人的境遇更“悖时”。
“琴棋书画”与“功名富贵”是讲求内在生活与追求外在辉煌的两条不同的道路。“现代社会”是要求任何人都得向外转的,但人们都向外转后,立即出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重读《儒林外史》格外亲切的原因。如今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行当、尤其以影视业为最都在变本加厉的“重复”着假名士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模式”。影视业变成娱乐业的本质是其生产者由精神贵族变成了假名士。西方学者早就在批判那些与商品逻辑同流合污的后现代“知识分子”:总是在追求最大化的明星轰动效应,内心并无一定之见,既没有思想资源,也谈不上坚守如一的信仰,他们实际上是社会噪音的制造者。吴敬梓式的见识高贵而意态沉着的精神贵族气质,像没有污染的空气一样日见稀薄了。爱因斯坦说的──我们之所以需要古典文学就说为了知道除了现行的活法之外,还有别的活法,从而对治流行的俗气──其实就是在呼吁这种精神贵族气质。这种精神气质的要害在于“知耻”、敢于放弃,尤其要放弃加入“主流”(主流往往就是末流),放弃“功名富贵”。要想成为有良知的创造者,就得学习吴敬梓那敢于绝望的存在勇气!
上一页 [1] [2] [3] [4]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