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48次
概要:云南省临沧地区耿马县民族中学李克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鲁迅曾这样答复过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虽不到三千字,却及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和整个世态的炎凉。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这里,其他的方面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主要探讨一下其中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在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中,首先体现的是“白描入骨”的美学技法。
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云南省临沧地区耿马县民族中学 李克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鲁迅曾这样答复过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虽不到三千字,却及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和整个世态的炎凉。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这里,其他的方面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主要探讨一下其中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在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中,首先体现的是“白描入骨”的美学技法。
“白描入骨”,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源于古代的“白画”,指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后来,借用为文学创作中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鲜明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从白描的表现形态看,是使所刻画的人物事件、场景留下印象深刻的清晰线条;从表现方法上看,是化叙述为描写,尽量对表象进行分解、提炼、浓缩,使之能够在有限中传达无限的风神。它不同于叙述的对人物事件作概括介绍和交代,而是进行概括描绘和刻画,即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作叙述的描摹和勾描,是具象化的叙述或叙述的具象化。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典型特征语言娴熟贴切而具简洁素淡、平易无雕凿、少藻饰的质朴感染力。鲁迅先生在谈到白描的特点时,用“有真意、不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形容它。可谓言简意赅。小说家用朴素、概括、明洁的白描法,往往将生 活场景的真实性、可信性勾描得出神人化,并变叙述为描绘和刻画,捕捉住描写对象的 风神。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紧紧抓住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变叙述为描绘,使孔乙己更具形象化。我们看下面的一段: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 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这一段是描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鲁迅先生用不多的笔墨对他进行了描绘和刻画,使人读后,便觉得这个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 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 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显得很特别,说明孔乙己特殊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他身材高大”,表明他体质好,有力气,可是他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 和不肯劳动的结果。他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 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表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特别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长衫的描写,可谓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我们再看他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
这一段与第一次出场时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说明他饱受折磨和欺凌,已经陷入了绝境。
通过以上两例,我们看到,鲁迅先生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外貌肖像照相似的勾描而出,取得是逼真传神的效果,活画出孔乙己迂腐、贫困、潦倒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浅谈《孔乙己》的思想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