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新论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784次
概要:文本不是一个致密的不能被穿透的物质。语文教学对待文本的太过于忠厚的态度,是不符合当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我们应该知道,文本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以及生活的真实,是两码事。厘清这一点,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本所呈现的,是与真实平行的另一个现实,是文化现实,是镜像。有人可能要站出来责问: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操作文本,你“穿透”了文本,那我们站在哪里教学?是站在广阔的人文领域,还是站在坚实的大地?我说,不,我们就在文本里面教学,但我们要聪明地知道文本是文本制作者的主观表达。人文学科,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主观性,只不过后来我们在文本里看出了客观,不过这一切都打了折扣,或做了处理。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经典篇目,都来自于历史巨著,其文笔优美,对话精彩,形象丰满,细节生动,它们文史不分,实在难以剖分,《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战国策》是散文,历史和文学在这里交尾,暧昧不清。实际上,历史是一门科学学科,重真实,而文学的重要特质是虚构。比如“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这就是一句说明性的科学表述,而《曹刿论战》则是借史议论政治
《曹刿论战》新论,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文本不是一个致密的不能被穿透的物质。语文教学对待文本的太过于忠厚的态度,是不符合当代文化发展方向的。我们应该知道,文本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以及生活的真实,是两码事。厘清这一点,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本所呈现的,是与真实平行的另一个现实,是文化现实,是镜像。
有人可能要站出来责问: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操作文本,你“穿透”了文本,那我们站在哪里教学?是站在广阔的人文领域,还是站在坚实的大地?
我说,不,我们就在文本里面教学,但我们要聪明地知道文本是文本制作者的主观表达。人文学科,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主观性,只不过后来我们在文本里看出了客观,不过这一切都打了折扣,或做了处理。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经典篇目,都来自于历史巨著,其文笔优美,对话精彩,形象丰满,细节生动,它们文史不分,实在难以剖分,《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战国策》是散文,历史和文学在这里交尾,暧昧不清。实际上,历史是一门科学学科,重真实,而文学的重要特质是虚构。比如“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这就是一句说明性的科学表述,而《曹刿论战》则是借史议论政治、军事的“文学作品”。
接上前面的课文阐释。曹刿求见鲁庄公,获得信任后,两人就战前的准备开始做探讨。一个国家,要进行一场战争,是一件很大的事,不是可以小觑的,也不是鲁庄公带兵亲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鲁国是一个小国,要想对付艰难时局,国内的准备做得越充分胜筹越大。用这个思想来指导学生回到历史的真实处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面对“何以战?”的疑问,庄公的回答都被曹刿否定。衣服、食物赏赐,是简单的激励士气的办法。祭祀鬼神,古代君主在打仗前都会例行地做一下的。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民众,百姓不能最大程度地被调动。战争来临前对神的虔敬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神不会赐福给你。此处曹刿所做的可能不是全否定,而是有限度否定。曹刿的意思可能是说“光”靠一点两点是不行的,应把这几者“叠加”起来,激励士兵、求得神灵佑护,再加上战前以实情来处理国内的案件以动员全国的力量,这样去抗敌,鲁国全国的战争动员就做好了。
曹刿把战争变成了政治行为。在战前的运筹上,曹刿的思虑已经远远超越了战争。事实上,只要鲁庄公这么做了,他就能从鲁国人民那里借来神力。到这里为止,曹刿的个人胆略、个人智慧都显露出来了。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想法,曹刿也成了战争的实际指挥者。
像曹刿这样的智囊人物、谋略人物,是君主的头脑。一个君主,能听从正确的见解,就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教参对鲁庄公的评价是不够科学的,说他是个平庸的国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还说文章把庄公和曹刿作了许多处的对比,庄公愚蠢地“将鼓”、“将逐”,曹刿则回应两个“未可”等,这种认识可以聊备一格,但不要变成常识或通识告知学生。你告知了学生,学生就不再往前走了,不再自我认知了。在人文领域里,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是有攻伐和排斥作用的。所有的本文,都应该是可以无尽探求的,文本如果被结论化地讲授了,或结论化地被学生接受了,那这个文本就死了。其实在这里,你说将曹刿和鲁庄公进行了对比,可以,你说鲁庄公从善如流,也可以。
分析的无限膨胀,分析的多样性和多样化,是对一个经典文本的最高尊重。一个真正有意味的文本是不能被盖戳子的,它总有着无限的探讨价值。中学语文教学里,严重地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想给什么都下结论,想把什么都定死。
我们在阅读教学的态度导向中,应该把文本中性化。文本行文中,并没有对鲁庄公使用任何直接的贬语,所以,我们不能大做贬低鲁庄公的讲解。关于历史叙述,若是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判断参与进去,是不恰当的。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学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历史教学,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教育,真实是历史的标准,文学操持的是美的标准。我们若是想从这个本文这里获得历史的真实,就要拨开一层美学的迷雾。诸如对比、反衬这些手法,就是一种迷雾。在历史叙述面前,这一种手法有着它的不公正性。它表现出了语言的非公正性(不过,这也正是语言的力量之所在,是文学性的重要特征)。手法,有它的强权。文本制作者为了表达某主体(曹刿)的正确,就用别的人(鲁庄公)来反衬主体,把别的降格,把主体抬升。但是,这里是值得怀疑的:左丘明为什么敢用帝王的错误来反衬曹刿的正确?难道因为鲁庄公是小国之君或者鲁庄公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无用国君?我们知道,左丘明在感情上一定是倾向于曹刿的,他尊重曹刿的智谋,不过,他不应该敢明目张胆地说鲁庄公的不是。当然,左丘明作为文化记录者的个人欲望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他本人也是一个读书人,不是一个国家的掌管者,所以,他很重智慧,他把曹刿的智慧构织到了君主和国家之上,这跟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智慧化身被赋予最高待遇一样,这是文本制作者的赋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曹刿论战》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