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曹刿论战》新论» 正文
  1. 《曹刿论战》新论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784

概要:浙江省杭州十三中学教育集团徐社东 如何用怀疑的精神来对待一个文本?这里以《曹刿论战》为例子来谈。按照传统的分析,首先就把《曹刿论战》确定为是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这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在教学开始,就对文本进行定性,这是对文本原初价值的伤害。这里谈的不是这个判断的正误问题,而是对待文本的科学态度问题。关于传统经典本文,许多既有的解读,基本上都是导向国家和政治的,什么小国如何打败大国、政治上如何取信于民等等,这种理解当然是成立的。《曹刿论战》这

《曹刿论战》新论,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浙江省杭州十三中学教育集团 徐社东       如何用怀疑的精神来对待一个文本?

  这里以《曹刿论战》为例子来谈。

  按照传统的分析,首先就把《曹刿论战》确定为是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这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在教学开始,就对文本进行定性,这是对文本原初价值的伤害。这里谈的不是这个判断的正误问题,而是对待文本的科学态度问题。关于传统经典本文,许多既有的解读,基本上都是导向国家和政治的,什么小国如何打败大国、政治上如何取信于民等等,这种理解当然是成立的。《曹刿论战》这个文本可以给后来的帝王读,教导他们如何管理国家、打好仗。(中国传统文化总在这里有过多的纠结,古代的文化表述总有为帝王服务的抱负,文人想着上面,想着讨好上面,这几乎变成文人的血脉一直流淌下来。)但是现在,文化普及的今天,文化已经不再为统治者及他周围的一部分人所独专,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义来。

  语文教学也有必要来一次“矫正”,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回到它的中性的位置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当然,这里的意义,已经不是它的本意,而是它的“使用价值”义,是能指。有人会指责说,《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就是说大事的啊。是的,不错。但是,我们知道,《左传》全称为《左氏春秋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阐发或解释史书《春秋》的。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曹刿论战》是左丘明加工、发挥出来的作品。他在用史实阐述《春秋》经义,他在详述,他在故事化,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历史。他对历史的表述尚且如此具有主观性,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历史文本的主观色彩。大家都知道,《曹刿论战》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确实是大事,不过只有一句。到了《左传》里,就敷衍成了一个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这正是文学和历史的区别。

  在今天,从学生学习《曹刿论战》的意义和本则材料的价值上来看,《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来,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曹刿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当然,这也并非强求一律,教学者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文本的理解,各得其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把某一种“主导的理解”说得言之凿凿,并强求学生认同。这样做,是犯了正确观念强迫症。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应该把一个文本变成一个蓬松的结构,变成一个可以渗透的结构,变成一个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泻入的结构,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会呈现,而把取舍权给学生,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

  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的精神。怀疑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它可能会导向学生对文本有自我见解,并让文本这个客观之物在他们那里能够“产生”出新的意义。日后如果学生能形成自己对待文化的态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历史观,这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素质,这远甚于忠实、准确地接受别人的见解,这比黄金还重要。

  《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在《曹刿论战》里并没有典型地反映出来。这篇课文虽然也记事了,但它只起了一个外框的作用。里面倒是写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对话也很精彩,还有论理性,特征都很鲜明。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课文可以解读为是关于曹刿个人的,这种解读将不同于以往。这里根据我的理解,做一个个人化的阐释。一般的分析,都不大重视曹刿请见前其乡人说的那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其实,这是这个文本的发端,它可能蕴涵着作者“制作”这个文本的主观意图。这也是曹刿这次主动去显露锋芒的中国。曹刿是一个有自信、有智识的人,他认为肉食者鄙陋,认为他们没有见识,不能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于是,他去了朝廷,去了以后,就英气勃发,单刀直入地敢问鲁庄公:“何以战?”

  接下来的对话,鲁庄公都处在回答的地位上,而曹刿奇怪地处在主动的、决定性的地位上。文本中,鲁庄公处于非常不合常理的被动地位,这可能与民间记史有关。宫廷史官记史绝对不会这样。当然,也可能与春秋时期君权不如后来那么威重有关。我们不知道曹刿在鲁国的实际地位,也缺少相关的历史资料,但我们知道是这个“文本”的制作者把他放在了决定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位置上。历史的真实是不是这样,我们无从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文本”的真实情状如此,而历史的真实情状未必如此。这里的怀疑,轻而易举地就穿透了文本,并可以得出结论:《曹刿论战》不是信史。这样,文本的文化镜像特性,就在这里比较典型地表现出来了。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曹刿论战》注商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