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正文
  1.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282

概要:⑴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⑵“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⑶“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5、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6、叙写战争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⑴ 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⑵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⑶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5、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6、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说说本文说辞的特点。

    探究学习: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7、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探究学习: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令夕改”“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但也有实指的,如“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如何区别,要视具体语言环境。


三、选题设计

  1、在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中,郑国处于一种被侵略的地位,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能否看作是一种爱国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方法:

   ⑴ 顺向思维,肯定其是爱国的行为。从当时国家的概念,政权的体制上看,君主与国家是同一体,大臣忠君、忠于自己的政府,即可看成“爱国”。

   ⑵ 反向思维,否定其是爱国行为。从广义的“国家”的版图角度上看,只是忠君的一种表现而已。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2、秦晋两个大国,历史上世代通婚,但这两个大国又经常兵戎相见。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研究方法:

    从矛盾缓解的暂时性与争夺霸权的实质性两个方面进行辩证思考。

    参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三百题》。

  3、郑伯在情急之下,诚恳地认错道歉,又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你怎样评价郑伯的这些言行?

     研究方法:

   ⑴ 肯定君主自我纠错的难能可贵。

   ⑵ 指出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

     参读书目:

     《贞观政要》。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佚之狐乃一只狐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