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九、海燕 教学设计:江霞 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教学思路】 本文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象征,对比,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技巧,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海燕》一文(板书,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出文章中表现的主要形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答案可能有:临危不惧、高傲、勇敢等)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