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关于比喻» 正文
  1. 关于比喻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193

概要:我……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如果简化为“女人正像圆规”,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作者用定语“细脚伶仃”修饰“圆规”,呈现出瘦长细高的形体特征,并以此去比“女人”;而“女人”之前的定语形容及其后的描写,显现出杨二嫂脸瘦如削、身瘦如棍的形体特征:二者有骨无肉的形体特点多么绝妙地相似!作者引物附义,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就连“豆腐西施”这个乡镇市民一点也没胖起来,可见农民生活多么穷困。原来“圆规”与“女人”都经定语修饰限制,又与其后的描写相配合,于是从大概念过渡到小概念,充实了内涵容量,突显了二者形体特征的“切至”相似。设喻忌用无修饰限制及描写的笼统大概念,不然相似点便会空泛无着。如无前后语境,说“他讲话像放机关枪”,是喻威力、喻响亮还是喻速度?都像又都不大像。改为“他讲话像放机关枪一样快”,让“放机关枪”作“一样快”的定语,相似点便明显而突出了。又如当年苏联有个文学青年写道:“看天色,是秋

关于比喻,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我……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如果简化为“女人正像圆规”,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作者用定语“细脚伶仃”修饰“圆规”,呈现出瘦长细高的形体特征,并以此去比“女人”;而“女人”之前的定语形容及其后的描写,显现出杨二嫂脸瘦如削、身瘦如棍的形体特征:二者有骨无肉的形体特点多么绝妙地相似!作者引物附义,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就连“豆腐西施”这个乡镇市民一点也没胖起来,可见农民生活多么穷困。原来“圆规”与“女人”都经定语修饰限制,又与其后的描写相配合,于是从大概念过渡到小概念,充实了内涵容量,突显了二者形体特征的“切至”相似。


  设喻忌用无修饰限制及描写的笼统大概念,不然相似点便会空泛无着。如无前后语境,说“他讲话像放机关枪”,是喻威力、喻响亮还是喻速度?都像又都不大像。改为“他讲话像放机关枪一样快”,让“放机关枪”作“一样快”的定语,相似点便明显而突出了。又如当年苏联有个文学青年写道:“看天色,是秋天,看格里什卡的脸色,却是春天。”高尔基幽默地指出:“看格里什卡的脸色,是春天,是不是脸变成绿色,或是像树上发了嫩芽一样,脸上起了脓泡呢?”这个比喻的失误,就在“春天”与“脸色”缺少应有的修饰与描写。如果改为“看格里什卡笑逐颜开的脸色,却是丽日熏风的春天”,或“看格里什卡满脸笑容,却是艳阳春天”,比原句则要好多了。
 

【借用比喻】

  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一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以达到设计者的目的。比喻的事情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他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马上使人明白,但一旦领会其意,却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为什么要用比喻】

经文:“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可4:33~34)。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太13:10)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

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

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

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

梁王说:“可以明白了。”

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得的事物,目的是要使他懂得。你叫我说话不用比喻怎么办得到?”

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对。”

这则寓言,把比喻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白透彻。用了比喻、陌生的可以变成熟识的,抽象的可以变成具体的,深奥的可以变成浅显的,复杂的可以变成简洁,使人容易理解,不仅如此,比喻还能给人带来生动鲜明耐人寻味深刻的印象。

笔者联想到我主耶稣在世上讲道时,也是最能善用比喻作为教训的内容。无怪乎连当日的门徒也奇怪问主“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我们不说别的,单从马太十三章就可以看到主耶稣一连用七个比喻阐明天国的奥秘。“天国”在当时的宗教界人,心目中认为是玄而又玄,讳莫如深,难以理解。可是主耶稣采取日常生活所常见为一般人所熟识的事物,例如撒种,稗子,芥菜种,面酵,寻珠,撒网等作为天国深奥的解释。我们若把这些比喻连接起来,可以清楚看到福音与本时代在世上进展的结果。这时期包括着我们的主,个人的工作作为撒种的起头,直到末了收割的时候,分清稗子与麦子、好鱼与不好的鱼。这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既生动又深刻。难怪,主在哪里讲道,不但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喜欢听祂的训迪,就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妇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一次三日之久废寝忘食。(太15:3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关于五四运动
《关于比喻》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