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这个报导所反映的“两会”代表的观点多么好!人,青少年,学生,首先是个“人”,首先要有人性,要有人格,人格可以说是人性的度量,是做“人”的基本规格,即要有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人连人性都丧失了,人格都扭曲了,培养得越多,业务学得越好,能力练得越强,后果就越环。荀子讲得好:“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甚至可以讲,比禽兽还不如。人文,就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否则,人不成为“人”人类社会也不复存在。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首先是寻求人性。丧失了人文,就是丧失了人性,就是丧失了“人”。人文,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科学研究早已表明:人的左脑主要同逻辑思维直接有关,而右脑主要同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有关,而且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百万倍以上。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而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却是原创性思维的主要源泉。爱因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三、科学文化,乃是立世之基
科学力量是强大的。科技是人能生存于世界上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杠杆。科学,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一切违背科学的,即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一切违背真理的,必然失败,肯定覆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深深影响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灵性,人的思维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人的行动才可能成功。在今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就不适应历史发展规律,就要挨打,一打就跨,受人役。显然,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是立世之基。
这点,我国古代哲人十分清楚。老子宣扬的“无为”,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孔子赞颂的“天命”,就是“五十而知”的“天命”,就是“不短命,无以为君子也”的“天命”,也就是要按“天何言哉”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为高级人才。《四书·大这》讲得更明确更具体,书中指出8条要领的关系: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8条中,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格物,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致知,就是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我国在从日本引入“科学”这一词之前,将Science译为“格致”,极为恰当。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就是个人该怎么办、家庭该怎么办、国家该怎么办、一切事业该怎么办的前提与基础。
科学教育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科技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科技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科技知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金属工具的创造,就没有农业社会;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电磁现象的发现,就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半导体的发现,就没有信息革命;如此等等,何可胜数?!纳米科技、生命科技,正酝酿着人类社会更为巨大、更为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在知识上,没有发现,没有发明,没有创造,哪能有社会的前进?没有知识,就没有前进的力量。如果再涉及社会科学知识,众所周知,那么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变革及发展,作用就更难估量了。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