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 正文
  1.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53

概要:由此可知,《大学》所讨论的既不是抽象的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什么“为学次第”的问题,而是关于王道政治之重建的某种系统理论;其关键处则是“格物致知”。因为是要确立某种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原本就是主体的某种属性(社会的某种需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予特别关注的不是特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而是当时历史情境中社会存在(人)所具有的价值取向、自然存在(物)所被赋予的文化色彩这样一种意义结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源自上古的意义结构在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作用,[xxiii] 格物成就出其所谓之“性智”才具有理论可能性,这种“性智”与所谓王道事业联系在一起也才具有某种现实意义。从认识层面讲,它有点神秘主义;从实践层面讲,它有点理性主义(因为不是从感性出发);从社会层面讲,它有点理想主义。而这一切,正体现了仁的特征。 格物所由以发生展开的这个意义结构,其内容上是社会诸利益关系、思维模式的综合,功能上则是连接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中枢。“格物致知”为何必要?如何可能?过程怎样?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都与其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由此可知,《大学》所讨论的既不是抽象的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什么“为学次第”的问题,而是关于王道政治之重建的某种系统理论;其关键处则是“格物致知”。因为是要确立某种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原本就是主体的某种属性(社会的某种需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予特别关注的不是特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而是当时历史情境中社会存在(人)所具有的价值取向、自然存在(物)所被赋予的文化色彩这样一种意义结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源自上古的意义结构在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作用,[xxiii] 格物成就出其所谓之“性智”才具有理论可能性,这种“性智”与所谓王道事业联系在一起也才具有某种现实意义。从认识层面讲,它有点神秘主义;从实践层面讲,它有点理性主义(因为不是从感性出发);从社会层面讲,它有点理想主义。而这一切,正体现了仁的特征。

  格物所由以发生展开的这个意义结构,其内容上是社会诸利益关系、思维模式的综合,功能上则是连接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中枢。“格物致知”为何必要?如何可能?过程怎样?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都与其密切相关。

  格物的必要性首先来自儒家学派对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由王道型向霸道型转变这一历史事实的否定性价值评价。儒家并不反对统一。“天下乌乎定?定乎一。”但是,孟子认为,唯有“不嗜杀一人者能一之”。[xxiv]《大学》据称出自曾子门下,“曾子、子思同道”,故其与孟子应亦相去不远。孟子明言:“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其实这也是孔子的立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xxv]“信而好古”的后面实际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根本利益的关切,以及对重建秩序之和谐与正义的期盼。但是,或许因为古先王的人格魅力过于迷人,先秦儒者对人性充满信心,在“争于气力”的当今之世,仍然相信“人存政举”,因此,呼唤“豪杰之士”行王道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行动方案。

  前文已述及古先王的礼乐为治是与人类文明特定的时代及时代条件关联在一起的。法家对这一切的解释思路十分理性。但是,儒家则与之相反,它秉承主流的观念意识,在天人合一和内圣外王的架构中将其表述为“圣人天德”的发显。郭店简《成之闻之》载:“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所谓天德,最好的诠释就是《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也就是《孟子·离娄下》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如果说一般人还有一个“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的选择问题的话,“性之”、“由仁义行”的圣人则“含德之厚,比若赤子”,所适自无往而非道。

  郭店简《语丛》云:“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中庸》又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由仁义行”,是“由中出”、“自诚明”;这是圣人,因为他是“性之”。一般人,“行仁义”,则是“由外入”、“自明诚”;需要“教”,需要“格物致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此之谓也。论者谓“入之是普通人的修养方式”,“他们需要修习圣人制作的道德规范,由外向内追寻,方可成道”。笔者以为这里有几点值得推敲。“入之”翻译为“由外向内追寻”大致是不错的,但把“由外向内追寻”释为“学习圣人制作的道德规范”则未必尽然;再就是把“成道”作为追寻的终极目标,似乎有把修身的意义局限于心性论的格局之嫌。实际上从《大学》看,“身修”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枢轴。成己还只是独善其身,成物才是兼善天下。“外入”一词,颇可用以讨论如何以“外物”为中介或机缘,将“天命之性”“取出”或“发掘”“强化”的问题。郭店简《性自命出》云: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弗叩不鸣;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从该简中天、性诸概念的含意看,《性自命出》与《中庸》、《大学》及《孟子》在学派或曰知识谱系上应该有所不同。《中庸》是“天命之谓性”,这与《性自命出》的以“喜怒哀悲之气”为性是旨趣迥异的。但是,在较为抽象的意义上,双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物与性具有某种特殊关系,即“感”,“凡动性者,物也”,颇值得关注。如果说仁者与物同体是天人合一的存在论表述,那么,物负载有天地之德的神秘信息可以“教人”,则是天人合一的认识论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与丁肇中先生谈天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