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正文
  1.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

  2. [11-19 16:18:14]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260

概要:罗丹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罗 丹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与《关雎》的直观热情相比,《蒹葭》的含蓄悠远让她成为诗经中意蕴最为丰富的一首诗。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然而更多的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有一首主题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词悠远绵长、轻灵惆怅。简直就是《蒹葭》的白话演绎。很显然,琼瑶是从《蒹葭》这首诗获得想象和灵感的。在她眼里,《蒹葭》里荡漾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有如梦似幻的意境,朦胧美丽的爱情,充满着喜悦、惆怅和叹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本诗以蒹葭起兴,蒹葭者,芦苇也。为什么选中蒹葭作为本篇的起兴之物?这是因为蒹葭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她没有多少绚丽和烂漫,她总在万物褪尽之时,用凝结寒霜的身躯去见证万物的黯然与落寞,朴素而淡泊,寂寞而傲然。只有她才能点染这样一幅河上清秋图: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于清虚寂寥中略带凄凉与孤独感伤,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眺望,时而沉思。他神情焦灼、心绪不宁,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心中的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即所思的所想的所念叨的。“我心中追寻的那个人啊,在水的另一方。”诗人临风独立,在追寻凝望,只是心中的恋人,在水的另一方,诗人望穿秋水,却可望难即,空留下无尽的空虚和惆怅。诗歌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优美的意境之一──“秋水伊人”。大家试想象:一个清霜铺地的清晨,秋水荡漾着缕缕寒气,在芦苇丛的摇曳中,河对岸那个若隐若现的倩影。留给后世多少如梦似幻的朦胧和美丽!“秋水伊人”给读者造成一个深远的意境。吴文英在《踏莎行》中有诗句“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此中韵致让人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只是情绪太过寂寞悲凉而已。
  
  “在水一方”,意味着隔绝不通,可主人公怎能停下执着追寻的脚步?于是就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主人公面临着追寻的两种困境: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啊,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啊,伊人宛在,而秋水茫茫,终不可及。此刻诗人上下寻觅,执着追寻,可对岸的伊人却可望难即,依稀迷离。
  
  诗经有个特点,就是重章叠唱。《蒹葭》秉承了这一特点。与第一章相比,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重章叠唱让诗歌达到了一唱三叹将诗意不断推进的效果。
  
  第一是气氛的渲染。白露从“苍苍”“萋萋”到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其次是时间的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诗人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望穿秋水,佳人不至,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第三是地点的转换。从“在水一方”“在水一湄”到“在水一涘”,从“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展现的是空间的转换,它们反复渲染的是追寻过程的艰难和执着。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关雎》再赏析
《含蓄幽远而意蕴丰富的《蒹葭》》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