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谁是开导者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154次
概要: 然而,读者倘若以为客只因官场失意而悲伤不已,则又低瞧了客的境界了。固然客因官场失意而悲伤是有的,但对于客而言那悲伤是可以超越的。那只是人生的一大挫折、一大打击,而从长远来看,或许是件好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至少未必是件太坏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途并没有断绝。稍微乐观的人、不是得了严重的忧郁症的人总能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故而,客也绝不至于悲到这样的程度。 客之所以悲者,实在是由于现实的遭遇而引发的悲世情怀,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现实的遭遇,而在于悲世情怀。自然,在此赋中,客没有直接抒怀,否则无论就行文还是人的情感抒发而言都太生硬了。也没必要直接抒怀,苏子的歌声给了他抒怀的契机,而当苏子因受客的悲凉的箫声的感染而不由自主地忧愁凄怆,即“苏子愀然”,于是“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便给了客充分表达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客人倒也不至于一开始便向
《赤壁赋》谁是开导者,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然而,读者倘若以为客只因官场失意而悲伤不已,则又低瞧了客的境界了。固然客因官场失意而悲伤是有的,但对于客而言那悲伤是可以超越的。那只是人生的一大挫折、一大打击,而从长远来看,或许是件好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至少未必是件太坏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途并没有断绝。稍微乐观的人、不是得了严重的忧郁症的人总能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故而,客也绝不至于悲到这样的程度。
客之所以悲者,实在是由于现实的遭遇而引发的悲世情怀,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现实的遭遇,而在于悲世情怀。自然,在此赋中,客没有直接抒怀,否则无论就行文还是人的情感抒发而言都太生硬了。也没必要直接抒怀,苏子的歌声给了他抒怀的契机,而当苏子因受客的悲凉的箫声的感染而不由自主地忧愁凄怆,即“苏子愀然”,于是“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便给了客充分表达的空间。正因为如此,客人倒也不至于一开始便向苏子大倒苦水,他也用了借景抒情、即景说理的方式。月夜泛游于赤壁之下,抒怀的触发点便由此而起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是的,客于是紧接着论述起在赤壁大战中失败的大英雄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是位大英雄,这无可怀疑,然而曹操是可悲的。这位大英雄的可悲之处在客看来不在于他在赤壁大战中的失败,不在于从此再也没有了统一中国的机会和实力。“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固然是曹操一世宏图大毁的伤心地,却不是他根本悲哀的所在。他的根本悲哀在于他“而今安在哉?”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任何伟大的人物都经不住时间的消磨而荡然无存。不过,更让客悲哀的,是作为小人物的他们自己,一个“况”字可谓力达千钧,将小人物的悲哀推到了极致。试看客对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的评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在这段话中,生命之渺小感、短暂感写得入骨三分。“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个“知”字,写得催人泪下,人来到这世上,赋予理性,最终只能用来感知生命的渺小、短暂,却无可奈何,岂不悲哉。这也难怪,在苏子感受起来快乐的徐徐清风到了客这里就变成了悲风了。以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不是充满悲剧感的。
这实际上是宣告了生命的荒谬性、生命的无意义,这可以称为生命的根本症结、根本困境。而体验到了生命的根本困境的人便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人了。这样的悲不同于失意之悲。失意之悲是可以解脱,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根本性困境导致的悲哀却似乎根本不可能解脱或超越。不过,话说回来,对人生能有这样的体悟的人,也可称为难得而伟大的了,一切悲剧都是伟大的。
所以人若不能摆脱生命的根本性困境,人便失去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和信心了。因此,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然而解决之道何在,茫茫宇宙,人将能找到能让灵魂栖息之地吗?
能。
苏子轻巧而明确地回答了客,这回答直入客的心底。
若从佛、道的传教方式这个角度讲,他开导客的方式也可称为随方设教吧。既然客因着赤壁下的一轮明月而不得开脱,他便从赤壁的那水与月说起。既然客将那徐徐清风当成了悲风,他便偏要说那风。
在苏子看来,客之所以悲,只是看待万物的眼界过低。客不懂水与月,不懂风月的。究其实,在于客不是真知宇宙玄妙的。
他于是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知”却不是见过甚至了解,而是懂其中的奥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才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