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赤壁赋》谁是开导者» 正文
  1. 《赤壁赋》谁是开导者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154

概要: 自然知道。不然,为何而悲。 想象起来,苏子应当先是摇摇头,然后自信地微笑着和缓地说出如下的话来的: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话完美地回答了客心中最让他不安的问题。水与月,那只是人心中的水与月,人看待的角度不同,水与月便向人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由此可见,原来,所谓的人生困境,只不过是作茧自

《赤壁赋》谁是开导者,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自然知道。不然,为何而悲。

  想象起来,苏子应当先是摇摇头,然后自信地微笑着和缓地说出如下的话来的: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话完美地回答了客心中最让他不安的问题。水与月,那只是人心中的水与月,人看待的角度不同,水与月便向人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由此可见,原来,所谓的人生困境,只不过是作茧自缚而已。宇宙只在人的心中形成,不同的人构建着不同的宇宙。一切皆决定于的自己取舍看待,生命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话再说回来,即使人的精神尚未上升到这样的境界,也是不妨的。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本也有自己不该得的或者不能得的。这不该得的或者不能得的,即使是自己曾经最最渴望得到的,既然是不该得的或者不能得的,又何必苦苦追求而自寻苦恼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实,人恰恰忘了生命的追求、灵魂的家园不在千里之外而遥不可及,就在身边,就在当下。甚至,只存乎一心之间,自不必如此耗费心力地向外寻求,因为造物者早已为你准备好了,只等你有朝一日转过念来,回过头来。就比如,今晚泛舟游于这赤壁之下,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须耳目得之,便可享用无尽了,便可让人快适无比了,又何必因为心中被忧烦充塞着,从而使得耳聋目盲,而享受不到呢。

  这看起来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仿佛只是转念一想而已。然而,这转念一想却并非如此简单,如此轻易。有没有转念一想实际上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一个仍是堕落于红尘之中,一个却是超然于世物之外。而能不能转念一想,实际上关乎人有没有悟性,有没有慧根。即使有悟性,有慧根,还要看有没有机缘。正因为如此,在当时,客的心头才犹如发生了大地震一样而猛烈震动,然而却顿然感到人生之路豁然开朗,通向了无穷。终于,客喜而笑了,这样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忧愁全抛,客岂能不喜,岂能不笑。这笑声顿将胸中的郁闷一抒而尽,这笑声显示了心中欢喜的油然而生。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赤壁赋》的机关所在了吧。

  至此,笔者开头所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了吧。《赤壁赋》是苏子在游玩赤壁山水而心智得到启悟之后,满怀喜悦之情写下的,用文字再一次演示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写作的目的现在已不可得知,但也无关紧要了。关键是,《赤壁赋》乃是我们读者的福祉,我们可以从《赤壁赋》找到灵魂的安顿之所了,并且这安顿之所又是坚不可摧的,因为它就在灵魂之中,就是灵魂自有的,就是灵魂本身。如同所谓人人皆有佛性,这佛性自在心中,不必外求,故而人人皆可自净其心,自度成佛。故而常识所认为的郁闷的心情可以借游山玩水来忘却、来排遣实在是大谬不然。游山玩水最多不过是发现自己的自在、自由的本性的机缘而已。如果一味认为是山水拯救了自己,拯救了灵魂,实在是降低了人的价值。故而,很多人认为的苏子开始的快乐乃是因山水风月的陶醉的情之乐也是大谬不然的。早在这时,苏子已是借山水风月的机缘而开悟,他的乐也就是理之乐了。不然,苏子又岂不是要因那两支歌中的悲情而黯然伤神乃至落泪了,如同那客一样;不然,客那一番关于人生是一场悲剧的似乎毫无破绽的言论,苏子何以能对答如流,何以能对症下药。读者之所以误解了,正在于《赤壁赋》的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却不知,其中蕴含着精心雕琢、良苦用心。

  东坡先生,您说对否?    

上一页  [1] [2] [3] [4]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才子苏轼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