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正文
  1.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665

概要: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难得的是苏轼坦然接受这种厄运,他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不仅没有被打倒,以其达观和智慧,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间,留下了2700余首诗,300多首词,800多通书信,各种文章数以千计,被赞誉为“不可救药的文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看来,这样的“不可救药的文人”才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不仅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还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眉山县人。眉山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南五十里左右,父苏洵,母程氏。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东坡故居在城南纱谷行,清朝曾经重建,号称“三苏祠”。当时有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还有传说入:“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对于苏东坡的崇拜而附丽的想象不实的话。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苏东坡小时候就由他的母亲亲自教导,启蒙读书。有一次,程氏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程氏不禁叹息起来,东汉范滂受荐于朝廷,心忧邦国“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随后发生党锢之祸,范滂亦被小人陷害,在范滂被害前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苏东坡读完这段故事后,随即问程夫人说:“要是我也学范滂,母亲会允许吗?”程夫人回答他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就能作范滂的母亲。”可知苏东坡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在少年时即已显现出来。

  苏东坡21岁时,与父亲、弟弟一道,入京参加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小试官为梅尧臣,欧阳修读到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兴奋地拍案叫绝,感叹道:“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苏东坡的。”欧阳修当然是谦虚之词,也足见苏东坡文章之妙,欧阳修之善于识才。梅尧臣也有《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言文章。”苏轼兄弟二人高中,轰动京师。但是,其母程氏突然病故,兄弟二人随父回四川奔丧,依例为母守制。到了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苏氏父子三人再次进京,通过考试,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可是当时的宰相韩琦认为苏轼太年轻,资历也太浅,不应该入翰林,此事也就作罢,其时苏轼只有二十八岁。嘉祐五年,苏洵在京师病逝,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依例守制又是三年,等到守丧期满回到京师,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外患严重,北有契丹,西北又有新崛起的羌夏,割地献金,几乎岁无宁日。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力求革新,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当上了宰相,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王安石变法自然并非全部都是善策,比如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苏轼反对,上《议学校贡举状》,又有一次,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苏轼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于是苏东坡连续上书神宗皇帝,《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两书集中对新法进行批评,反对变法,他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而认为道德风俗为国家存亡之所系,这些论调都与王安石不合。苏东坡的行为引起变法派强烈的不满,因此,有人联名攻击他,有人趁机陷害他。而王安石对苏轼的言论也不能容忍,视他为反对派主要人物,也指使人开始弹劾他。此时的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是继续强行劝谏,还是暂避锋芒?他明白强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获罪,而于事无补,当今明智之举就是离开。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