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正文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2. [11-18 13:35:1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936

概要: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一.教学目的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这样也能跟我校的人文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具体说来,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和人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3. 感受时代脉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分享的《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一.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这样也能跟我校的人文主义教育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和人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

  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 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设计:

  1. 导入:由追悼会和悼词引出话题:

  2. 课时分配: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悼词的基本结构

  1.某年、月、日,某人因某原因去世。

  2.逝者的生平事迹。

  3.悼念语。

  二.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要求同学结合“导入”分清本文的结构。(见PPT课件)

  三、分析课文

  (一) 本文的文体及特点

  提问: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是悼词。(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二)据此,讨论全文的结构。

  着重研究第2、6、8段的归属。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关于第2段的归属。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立性比较大。

  关于第6段的归属。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