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愚公移山》资料汇编» 正文
  1. 《愚公移山》资料汇编

  2. [11-19 16:17:5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12

概要:一、背景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1、几个地理名词:⑴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达2000米。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陉),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⑵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中条山分支。济水发源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⑶朔东与雍南:现在一些注释把朔东注为朔方东是有问题的。朔方,即朔方郡,汉代才开始有这个地名。据顾颉刚等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汉代的朔方郡即今内蒙伊盟西北部,这地方离太行山很遥远,中间隔着整个山西省,从方位上说太行山在它的东南面,而不是东面。说雍南的雍是包括今日陕西、甘肃的古雍州也是不确切的,从地理方位上看,王屋山在雍州的东部而不是南部。《列子》一书是一部伪书,作伪者很可能就是给它作注的张湛。他是西晋末东晋初年人,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沦为少数民族的割据统治,相继出现在后汉、前赵、后赵等政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雍州,前赵置,治平阳。”平阳即令

《愚公移山》资料汇编,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一、背景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1、几个地理名词:

   ⑴ 太行山:

     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达2000米。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陉),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陉”之称。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⑵ 王屋山: 

  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中条山分支。济水发源地。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⑶ 朔东与雍南:

     现在一些注释把朔东注为朔方东是有问题的。朔方,即朔方郡,汉代才开始有这个地名。据顾颉刚等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汉代的朔方郡即今内蒙伊盟西北部,这地方离太行山很遥远,中间隔着整个山西省,从方位上说太行山在它的东南面,而不是东面。说雍南的雍是包括今日陕西、甘肃的古雍州也是不确切的,从地理方位上看,王屋山在雍州的东部而不是南部。

    《列子》一书是一部伪书,作伪者很可能就是给它作注的张湛。他是西晋末东晋初年人,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沦为少数民族的割据统治,相继出现在后汉、前赵、后赵等政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雍州,前赵置,治平阳。”平阳即令日山西的临汾,就是说在张港生活的年代里,现今山西的南部临汾一带被称为雍州,王屋山脉从山西阳城绵延到垣曲,其位置正在临汾之南,与《愚公移山》夸蛾氏二子移山后的方位完全相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朔州,后赵置,故治在今直隶蔚县东二十里”。直隶蔚县即今日河北蔚县,从地图上看,太行山脉正横卧在它的东面,与《愚公移山》中夸蛾氏二子所移后的位置完全相合。  

              ──叶晨晖《关于〈愚公移山〉中的两个问题》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二、语文基础知识

  疑难词语辨析: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单句,描写句。“太行、王屋二山”是同位词组作主语。“方七百里”和“高万仞”是并列的主谓词组作谓语。“方”,见方,指纵横的长度,不是指周长,是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七百里”和“万仞”都是虚数,形容两座山极广、极高。

    ──薛儒章等《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河阳之北:

    古典文学中,以“阴”、“阳”来定山水的南北的例是常见的。如《诗经·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又如《愚公移山》“冀之南,汉之阴”,皆属此例,但“河阳”却不应解为黄河北岸”。理由有三:

   ⑴ 从语法结构上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两个词组,都是偏正词组,同属于介词“在”的宾语。两个词组构成了很齐整的并列关系,其中的“正”的部分,一“南”一“北”,互为相对,词性完全一样,中间又各以助词“之”字为定语的标志,可以看出,后“偏”的部分,词性也一定是一样的。“冀州”是专有地名,“河阳”也不应该是其他词性,即应该是专有地名。如果释为“黄河之北”于句子结构上就显得很别扭。

   ⑵ “河阳”假若释为“黄河的北岸”,在地理上,也可以大致限制说明太行、王屋的地理位置。但此纯属凑巧,而且也太泛,有不准确之嫌。况且“河阳”释为“黄河北岸”,整个词组连起来译成白话文,“便是:“黄河北岸的北面”,“之北”便成赘余,古文以简约为贵,岂有这样胡涂滥用词语的呢!

   ⑶ “河阳”亦确有其地名,春秋战国时,设有河阳邑。而后,汉、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皆有设治。故城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地理位置与文意极为融合。可见“河阳”是应该当做一个专有地名来解释。

    ──陈宝霖《“河阳”新解》(《语文文学》1981年第6期)

  春秋时晋国就设有河阳邑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子狩于河阳”,此“河阳”为地名,战国三家分晋后属魏。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的“河阳”即今河南孟县,在太行山之南,与《列子》里的“河阳”同为一个专有地名。

    ──翟振业《“河阳”非“黄河北岸”辩》(《语文园地》1986年第9期)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愚公移山》的“对举”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