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248

概要:Section targeting内容预览: 语文学案设计: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诗歌的朗读。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象,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思考课后习题一、二。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时一块温情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Section targeting

内容预览:
语文学案设计: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诗歌的朗读。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象,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主学习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思考课后习题一、二。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时一块温情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简要介绍词的创作背景,对体裁和题目作简要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2.朗读诗歌
A、听课文录音两遍。
B、找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
C、学生齐读、自由读、分组读。
3. 出示预设问题,分组讨论词的上阕
预设问题:
A、词的上阕中那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B、在对雪景的具体描绘中,“望”字统领了哪些句子?作者望见了那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D、上阕的末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境?从那些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了的语言描叙这三句。
E、概括上阕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F、找出上阕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作简要地分析。
4.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作简要地点评。
三、效果测评
1.注音
沁( )园春 莽( )莽 素裹( ) 多娇( ) 分( )外妖娆( )
稍逊( ) 风骚( ) 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 )看今朝( )
2.词语解释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一代天骄: 风流人物:
蜡象: 折腰:
文采: 风骚: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
4.默写
A、望长城内外, 。
B、须晴日, , 。
四、课堂小结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五、作业布置
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A、朗读背诵下阕。
B、思考表达方式的特点。
C、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D、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Section targeting

《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总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
2.全班共同背诵上阕。
3.进一步品读语言。
二、师生互动
1.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词的下阕。
预设问题:
A、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B、“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字相近?领起了哪几句话?
C、“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
D、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那些词语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2016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